本届“北京—东京论坛”的数字经济分论坛,继续就中日两国数据流通与管理、人工智能、数字货币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果说前两年的讨论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数字化的大背景下,从宏观的角度展开多元的探讨,那么今年双方嘉宾则试图达成一些更具体的且更具可操作性的共识和成果。
数字经济分论坛中方嘉宾合影。
数字经济分论坛东京分会场。
回应日方有关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的担忧
在去年的论坛上,日方部分嘉宾曾对未来数字化社会数据流通过程中个人的信息安全问题表示过担忧。今年他们继续提出这方面的疑问和关切。
日立制作所常务董事铃木教洋说,事关个人信息,我们要在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之间取得平衡,希望在这个问题上和中国有进一步的交流和合作。
株式会社NTT Data咨询委员岩本敏男也说,日本方面非常重视数据归属和由谁管理的问题。华为公司声称没有技术后门,但是如果政府要求企业协助提供用户个人信息,企业是否会提供协助,日方非常在意和担忧这个问题。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球政府事务总裁徐智煜正面回应道:“华为一直将网络安全与用户隐私保护作为公司经营的最高纲领与立足之本。30多年来华为服务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未收到任何政府要求提供用户信息的诉求;华为绝不会用客户的权益与自身的生存冒险。尊重客户的价值观同时,华为期望能够持续在全球包括日本创造本地价值。”
此外,日本自民党竞争政策调查会长伊藤达也直言不讳地说:“我们注意到中国在防控疫情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充分运用了各种数字技术,这很值得我们学习。但另一方面,听说健康码在中国已经非常普及,日本很关注这个现象。这种对个人行动轨迹的实时追踪,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中国政府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管理的系统,大力鼓励其发展,是否存在隐患?”
对此,分论坛中方主持人、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回应说:“首先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应激状态,全球疫情已经对整个人类造成了严重危害,中国紧急启动了这样的应用,仅限于对疫情的追踪,所以不存在滥用的问题。其次,中国正在从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具体执行方面,给私人信息的空间留出足够的幅度。”
数字经济分论坛中日嘉宾
中方更关注合作和共赢
与日方嘉宾更多提出疑问和担忧相比,中方嘉宾更加强调中日两国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说,2020年是全世界数字化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数字平台变为一种社会化的平台,变成了在疫情严重时期一个非常好的庇护所,让我们理解数字平台如何帮助每一个人。中日两国会成为亚洲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数字经济的活跃地,拥有共同帮助整个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拓展的能力。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江涛说,中日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空间非常大,一方面基础研究有很好的互补性,另外在产业化方面,日本的企业已经到中国来投资,中国的企业也逐步开始在日本投资人工智能领域,双方在资本层面,产业化和产品研发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合作。而腾讯云商务副总裁赵剑南则列举了疫情期间中国部分零售企业借助数字平台的直播功能,实现超出预想的销售业绩的案例。在日本市场,他看到疫情同样推动产业生产方式、用户生活方式的线上化。而腾讯云正在与日本合作伙伴推动日本本土企业的数字化发展。
徐智煜说,中国和日本两国都具备产业优势和创新精神,日本企业和华为在供应链与技术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互补关系。中日企业间的开放合作,可以共同创造数字化的未来。另外,中日数字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创新人才,我们也期望中日政府能提供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帮助中日两国中小企业开展更多、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同面向世界市场提供最具竞争力的方案与产品。
最后,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说,此次论坛讨论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交流、互信、规则。世界正在进入数字时代,中日两国就数字经济的发展及相关合作展开探讨非常重要。这不仅对于中日两国重要,对全球的治理也非常重要。他建议中日双方就数字科技建立一个经常性的交流机制,既可以是政府间的、大学和院所间的,也可以是企业间的。“我们鼓励中国的科技企业到日本去发展,我们也非常欢迎日本的数字企业到中国来发展。我们非常愿意建设中日数字产业园区,并且提供必要的投资帮助。这样的园区能够营造一个更好的中日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产业发展的平台。如果日方愿意,科技部火炬中心很愿意就这个命题进行深入讨论。”
摄影:陈建、南部健人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