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两会专题】全国政协委员汪国新、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推动《中华国服正装》”

发布时间:2017-04-18 14:17:27 来源:中国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汪国新
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

 中国报道讯(记者/林启贵)全国政协委员汪国新、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提(议)案: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华国服正装》”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根”不能断,“魂”不能丢。所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延续民族血脉,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国服不仅仅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服饰,更是一个国家发展历程中思想文化、艺术积淀的浓缩,同国旗、国徽、国歌一样,是展示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标志与符号。尤其在中国发展壮大以后,通过打造“中华国服正装”,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塑造民族之魂,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和民众的普遍共识。

当前我们接到邀请函,上面注明请着“正装”出席,大部分人认为,“正装”就是“西装”。“西装”是国际礼仪的范畴,但“西装”不代表中国服装,国民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国民对文化自信的认识不够,领导干部在国家起到引领导向,普及更是有待加强提升,“中华国服正装”活动继续开展的持续性有待保障。

进一步推动“中华国服正装”活动开展的几点建议:

1.领导干部要体会对文化自信的真正内涵。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历来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国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所以,领导干部要真正体会,对文化自信应该要有温情、有敬意、有尊重、有认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2.“中华国服正装”是文化自信的真实表现。2016年12月18日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第十二讲:文化自信·国学与国服暨《中华国服正装》务虚座谈会召开,多位专家呼吁尽快设计我们的国服正装。特别是“两会代表”、“孔子学院教师”及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引领国民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要切实取得实效,既要广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对文化自信的学习,真正把文化自信当成一种境界来追求,当成一种习惯来养成;还需要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文化自信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把文化自信的成果转化为热爱生活的积极向往,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3.“中华国服正装”要加以制度保障。要把 “中华国服正装”当作一种“新常态”来推动,工作时间,正式场合首先要着中式正装,这是一种新的精神面貌,就必须要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体制机制加以保障。当然,这一体制机制涉及到领导干部在学习、工作、任期考核等多个方面,需要相关部门与机构具体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

其它资料参考:

汪国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法治诗书画院院长,文化部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农工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中央文委会副主任,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组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副主任,中国美术艺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最高法院特约监督员,享受政府津贴的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以长篇巨制和表现重大历史题材著称,代表作有历时十年创作的长篇连环画《长江三部曲》(1666幅)、158米绢本国画《汪国新长江万里风情图》长卷、《汪国新新绘全本三国演义》等。

宋心仿,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山东省委常委,山东东营市蜜蜂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蜂产品协会副会长,科技部科技咨询中心特邀专家,英国伦敦科学院研究员。开展了百余项技术研究,完成11项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有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出版学术专著21部;发表论文136篇,参加全国学术交流会交流论文39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交流论文9篇,其中11篇被评为国家优秀论文;参与了《中国蜂产品生产规范》等13件行业规范标准的制定;参与了3部影视作品的创作,主创了《养蜂人之歌》等130件文化作品;获得全国优秀履职人大代表,全国先进民建会员,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100多项荣誉称号,其先进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第十二讲:文化自信·国学与国服暨《中华国服正装》座谈会”

2016年12月18日上午,由中国实学研究会、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主办,见贤思齐服装有限公司、国城弦歌(北京)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第十二讲:文化自信·国学与国服暨《中华国服正装》座谈会”在京召开。“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是由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王杰教授发起的“领导干部学国学”系列活动之一,从2011年启动以来在京内外已经举办了十余次。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永谦指出,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在与人交往中都很重视礼仪,着装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国服的推广要有经济的基础,要有实力的支持。希望在座的企业家、媒体界以至于社会各界参与进来,共同推动这个伟大的服装变革。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认为,服饰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自信归根到底是文化自信,即相信我们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没有文化自信,我们精神上就站不起来。我们现在很多人以为,在一些活动中“着正装”即“着西服”,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其中就包含了“衣冠文物”,可是中国的现代人丢失得差不多了。近年来,一些地方领导穿着西服、打着领带祭拜“黄帝”,显得不伦不类。他深刻分析了时下国人崇尚西方服饰文化及节日文化的现象,通过剖析其中内蕴的各种弊端,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行动起来,尽快研究设计出中国人自己的国服。

外交部礼宾司原代司长、前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首任大使鲁培新认为,国服是民族精神和国家形象的代表,体现一国在外交上自信的姿态。从外交礼宾角度考虑,确立“中华国服正装”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他结合我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的着装实例说明,作为一个国家的“脸面”,国服是无言的名片、无声的语言。中国是“礼仪之邦”,服装则为礼仪内涵的外在显露;穿着有一国特色的服装更能彰显出一国的礼仪风范。中华服饰文化,就如同中华医学医药、中华语言文字、中华饮食文化等,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我们应下功夫挖掘中国服饰文化的精髓,设计出中国自己的国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党代会、人大、政协等政治性很强的大会上,领导人、代表们(除少数民族代表着民族服装外)如着中国特色服装,从国家政治生活角度来看,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多次提交《国服》议案的宋心仿指出,服装是民族国家、社会文化、文明礼仪等特征的重要表现。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等等。我国历史上服饰文化也是璀璨夺目的,汉服、唐装、中山装亦曾兴盛一时。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却把自己好的传统丢掉了。服饰上盲目追风,导致主题缺乏、灵气丧失,杂乱无章,实在有失风雅、有伤国颜。他建议,从领导到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国服推广,把确定国服的主流服装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国服的设计既要体现历史特色,也要有民族特征,还要有时代特征;未来国服样式的设计和筛选应举全国之力。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原部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前会长姚有志少将从史学的角度,分析了国学文化在与西方宗教文化并存中的渐变与传承,指出伴随着中国的强大,国服问题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服装是文化的表征,也是民族国家时代文化的表征。他建议相关部门在设计和制定国服时,在秉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集中西方服装之优点,推出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正装、休闲装等各式服装。

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秘书长、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防大学教授朱康有主持了本讲活动。他指出,成熟的、独特的服装文化,是文化自信在器物层面的重要体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注重挖掘文化在人们日常礼仪、生活着装等方面的标识。以实践为标准,主要看其是否能够和谐现代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对于民间开展的各种孝道、祭拜等文化活动,应当抱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宽容其广泛的探索。

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秘书长、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齐氏文化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齐崇峰指出:国服,代表一个国家的服饰,是国家发展历程中思想文化、艺术积淀的浓缩,同国旗、国徽、国歌一样,展示着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标志与符号。打造中华国服正装,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塑造民族之魂。社会各界应共同行动起来,以丰富中华服饰文化内涵为己任,在与时俱进中古为今用,制定出既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又符合中华民族审美观的国服标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作出独特的贡献。

国台办海峡两岸交流中心副主任苗京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齐氏文化发展委员会主任齐哲生,中国人民银行前参事、国家外汇局总经济师温崇真,中国著名声乐艺术教育家金铁霖助理高京国,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组织员张伟,北京服装学院APEC领导人服装设计师顾远渊等专家、领导以及媒体界人士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齐崇峰  郑言成  朱康有)


责任编辑:覃诗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