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技术驱动创新 西南油气田页岩气产量年底将破百亿

发布时间:2020-12-24 13:55:19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12月17日,在即将达产百亿之际,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举行“走进百亿页岩”媒体开放日活动。活动现场,来自长宁公司的技术人员向与会嘉宾讲解了川南页岩气的发展史,介绍相关勘探开发的工艺流程,同时向外界公布了2020年西南油气田页岩气产量将在年底突破百亿方的消息。

据了解,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由于页岩气井能够长期以稳定的速率产气,页岩气的开发具有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等优点。加快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能够直接增加我国天然气供应,有效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同时为工业发展、居民生活提供能源保证。

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的储集层渗透率低,气流阻力更大,需要储层压裂改造才能实施开采。同时,页岩气采收率较低,再加上我国页岩气层埋藏较深、层位较老、地表情况更加复杂,无疑对勘探开采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2012年,基于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在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多年探索与实践,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同意其设立了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安排部署下,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长宁公司立足于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在坚决打赢提质增效的攻坚战中,为西南油气田100亿成就贡献了近六成产量,成为川南页岩气发展的坚实砥柱。

据了解,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长宁公司着力技术攻关,控制风险,瞄准提高单井测试产量和EUR这两个关键参数,从地质工程一体化角度,深化地质认识,有计划地开展新技术试验。为避免直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导致“水土不服”,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长宁公司技术团队经过科学和顽强的攻关,研讨并调整压裂工艺,应用大排量、多簇射孔+暂堵转向、优化分段等措施,采取带压下油管、增压、柱塞气举等工艺措施,切实提高气井挟液能力,有效控制老井产出地层气量的综合递减率。同时,严格执行“日跟踪、周分析、月调整”的动态跟踪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气井跟踪档案,及时掌握气井生产动态变化,实行“一井一制度、一井一措施”,实现单井产量逐年提升。凭借卓越的技术优势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西南油气田长宁分公司开钻井数、完钻井数、钻井进尺均突破“100”目标,缔造“长宁速度”。

在这值得骄傲的成绩背后,也离不开东方物探西南物探分公司持续为长宁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的地球物理一体化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在页岩气勘探进程中,西南物探优选施工队伍,强化过程管理,精心采集设计,科学采集作业,安全、优质、高效完成全部页岩气物探采集任务。”东方物探西南物探分公司物探技术专家这样告诉记者,从2009年我们开始应用1.7万公里二维地震老资料,开展长宁地区页岩气前期研究和有利区块优选工作至今,11年间共完成了11个页岩气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项目,二维工作量2525.7公里,三维2010.4平方公里;支撑部署评价井34口,开发井629口,水平井随钻轨迹优化407口;落实3个建产有利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资源量6000亿方。

据介绍,2009年至今,西南物探分公司针对四川盆地山地碳酸盐岩页岩气地质特点和难点,持续创新攻关地球物理一体化解决方案。采用先进的山地高精度“两宽一高”三维地震、多分量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使用高灵敏度检波器、节点仪、可控震源等国内一流采集装备,获得了高质量的地震资料,为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保驾护航。2009年利用二维地震资料,编制了国内第一张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底界埋深和优质页岩厚度平面展布,优选出威远、长宁、泸州、渝西4个有利勘探区带,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提供工作区块支撑;2010年完成国内第一块页岩气三维地震-威201三维地震勘探;2014年,在“宁209井区三维地震勘探”中,首次在页岩气勘探中应用多分量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页岩气勘探提供了创新性技术;2016年,西南物探率先在“宁216井区三维地震勘探”中应用GIS+技术,为地震勘探和大钻井位平台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为科学、稳定的技术保障。

“随着页岩气专项系列技术的成熟与配套,以高精度三维地震为核心的页岩气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提升甜点评价精度、工程参数调整和压裂监测精度,贯穿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全过程,指导水平井轨迹优化,技术成效显著,助力页岩气钻井效果和产量屡创新高。”物探专家们如是说。

资源是国家稳定最充足的底气,也是地区发展最重要的保障。西南油气田页岩气产量突破百亿立方,将为我国天然气市场供应提供有力支持。加快发展页岩气产业,对于提高我国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构建清洁低碳、安全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