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寻访电的那一端——缅甸记者团参观三峡手记

发布时间:2017-04-21 10:41:41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文:王凤娟摄影:刘嵘


   “我想分享一个好消息,三峡电站中央控制室发电自动计数器滚动的数字,3月1日刷地跳上了1万亿千瓦,三峡工程建成后连续发电14年,累积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宣传与品牌部主任杨骏向缅甸主流媒体记者团介绍说,三峡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安装有32台70万千瓦以及2台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单机容量和总装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在万家灯火时,电的那一端发生着怎样的故事?3月上旬,缅甸国家电视台、缅甸国际电视台、缅甸通讯社、缅甸知识网络媒体、《密祖玛》周刊、《今日民主》、《妙瓦底日报》等缅甸主流媒体与中国报道杂志社《中国东盟报道》记者共同到三峡集团座谈并赴宜昌参观了三峡工程。

    “中国三峡集团拥有世界最大水电站,也是最大清洁能源集团,同时还注重环保和社会责任,是中国企业的典型代表。”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报道杂志社社长陈实表示,媒体是民心相通、信息沟通的桥梁,希望中缅媒体到三峡工程现场通过实地采访,深入了解三峡的发展情况。
    在宜昌,中缅记者团先后参观了三峡展览馆、大坝升船机、三峡左岸电站、坛子岭、中华鲟研究所、三峡生物苗圃研究中心等,近距离了解三峡工程的筹建、运行和发展情况。

    亲身走在三峡,小编才真正了解,这项大工程的综合效益。在创造清洁能源的同时,三峡集团还注重生态保护、提升水资源的综合运用、提升航运量。这种致力于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做法给记者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三峡展览馆,小编与缅甸记者们了解到三峡工程从设计论证到建设运行的近百年的全过程,科学分析、实地调研及系统性规划都体现着国家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真心为中国人感到骄傲!”此次媒体团团长函温昂连续两次强调。他说,通过这个工程看到了中国人做事的毅力与恒心,以及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雄厚实力,希望三峡工程的发电量在突出1万亿千瓦之后,能突破2万亿千瓦、3万亿千瓦……创造更多奇迹。

    来自缅甸知识网络媒体的觉苗敏若有所思,他说,缅甸也建了很多大坝,但在这些大坝坝区经常被质疑及抵触的就是生态破坏。看到三峡工程之后,他心里开始意识到原来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也可以和谐发展。

    “这是一个世界级工程,从中看到了中国人的自信。而为建造这个工程,进行几十年的规划、论证,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觉苗敏想得更远,“或许缅甸也可以借鉴三峡工程,建造类似的大坝,严格做好各项环保措施,实现防洪、发电、坝区旅游等综合发展。”
    缅甸《密祖玛》周刊记者莫楷说,在他的印象中,大型水坝等工程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或者污染,而来到三峡实地看过之后,感到难以置信,因为这与想象中的并不一样。从中华鲟到珍稀植物的保护,三峡工程在环保措施上的专业能力让人惊叹。

    此次参观考察对什么印象最深刻?缅甸国家电视台记者丁昂莫说,“我注意到三峡工程的细节很到位,体现在设计、论证、建造、环保措施的各个环节。”

    《今日民主》记者梅德欣则有些遗憾没能看到轮船过三峡升船机,“这个设计真的很宏伟、很巧妙,所以我想看下它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缅甸国际电视台记者觉莫民觉认为通过这次的参观考察,得到了很多新知识,包括技术层面的、认知层面,而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得力的保护措施,三峡工程的修建并没有使动植物面临危机,而是更好地生存了下来。

    中国三峡集团宣传与品牌部商伟表示,此次是三峡集团第一次接待缅甸主流媒体记者团,中缅两国是邻邦,地理结构相似,希望缅甸记者朋友们能真正深入了解清洁能源的优势。

    三峡集团驻缅甸代表单海超向中缅媒体介绍了三峡在缅甸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运行情况,并解答了记者们关心的问题。

责任编辑:覃诗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