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树声:重视历史文化资源 展现文化相融人心相通
发布时间:2017-04-21 11:16:06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郝树声,1953年8月生,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历史研究所所长。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历史学副会长,甘肃省文化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甘肃省专业技术第一层次领军人才。长期从事秦汉史及西北地方史研究,代表有《悬泉汉简研究》等。

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文化历史角度看,应如何呼应这一战略的实施?
郝树声委员表示,我们应当重视挖掘国内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省市、自治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讲好中国故事。以甘肃省为例,甘肃东西跨度有1600多公里,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沿途有很多古代中西之间往来的历史遗存。比如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有从南北朝开始经历了一千多年连续开凿的735个洞窟,这些洞窟中有2400多身雕塑、4.5万平方米壁画,还有5万多卷文书,表现出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在这里的交汇与融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敦煌悬泉置出土了二万多枚汉简,又为人们增加了解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中亚、西亚等国家与民族交往的新资料。不只甘肃,新疆和陕西等地也都有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展示中西之间的往来与交流。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我们要给予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更多重视。目前,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大多还在学术层面,其成果大多还是专业工作者的论文和著作,应该让这些中西交往的历史内容从历史学家的专业研究中走到民间来,走出国门去,将其生动化、通俗化、普及化,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为实现“民心相通”发挥作用。
汉简,共同记忆的见证
甘肃是汉简大省,自上世纪初以来先后出土汉简30多批次,6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2%以上。特别是90年代初在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了三万多枚汉简,其中有字简达20000多枚。由于悬泉置是两汉时期的邮驿和官方接待机构,是中西来往的使者、商人的必经之地。悬泉置要为他们提供食宿以及相关的接待。一些中亚、西亚和南亚次大陆地区的国家、民族的使节到中原来或是汉王朝使节西行到那里去,在简牍中有生动的记录,展示了张骞“凿空”后,丝绸之路曾经的忙碌与繁华。
由于战争、民族迁徙和历史变迁,上述地区的国家和民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两汉时期历史,一些相关国家和民族在这方面文字记载是空白。甘肃出土的汉代简牍所记载的匈奴、羌人、乌孙、月氏等古代民族与现代分布于中西亚、欧洲等地的民族有着文化和血缘上的源流关系。因此汉简的内容不仅弥补了史书记载的缺失,也为这些地区的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记载填补了空白,扩展了新的认知。成为中华民族与中亚、西亚等地区国家与民族的共同记忆。2014年,悬泉置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联合申遗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悬泉汉简中丰富的内涵,为申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支撑。
为此,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郝树声委员提交了《支持甘肃简牍博物馆建设》的提案,并在参加小组讨论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建设,让沉睡多年汉简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使中外人民都能够亲眼看到两千多年前先民,在丝绸之路上生动交往的原始记录。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讲好历史故事。使之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
甘肃,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已列入在十三五规划,是我们国家唯一对外文化交流的国家级平台,甘肃省是承办省分。2016年9月已成功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95个国外代表团,国外政府、艺术界、产业界近千人参与了交流、沟通。高层部长论坛,世界各国精彩的文艺演出、艺术精品集中展示,使大家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敦煌,大家对文博会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赏。会议还共同签署了《敦煌宣言》,其宗旨是“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表明了各个国家对文化交流的认知。至去年以来,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对外贸易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今年,这一盛会正在积极筹备中,在内容方面会更丰富,在形式方面会有创新。
郝树声委员介绍,敦煌,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永久会址,就是因为曾是世界古老文明相互交流的中心,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藏。甘肃拥有敦煌,但也是中国的敦煌,世界的敦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平台,相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敦煌不仅会再现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盛况,而且会创造出新时代人类文明交流的辉煌。
如何看待文创在互联网时代下“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上的作用?
郝树声委员认为,文化创意产品对于文化传播的帮助非常大,文化交流的网络化、数据化会令观者感到更加便捷、更加真实生动,使受众增多,影响力会更大。她高度评价了故宫的“开头”作用,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创意,它对地方的文博部门如何把自己的文化积累生动地展示出来,表达出其文化内涵,有着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本刊记者谢瑞锋两会现场报道
责任编辑:覃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