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留守群体“不再孤单”
发布时间:2017-04-21 11:17:34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衍生物,也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如何解决“留守”难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巴中市商务局局长郭红梅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国家应当统筹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关爱服务撑起一片蓝天。

郭红梅对记者说,据她了解,以四川通江县为例,当地17.1万儿童中就有1.7万名留守儿童,某个近100名户籍人口的村子只剩下5名老人留守。郭红梅指出,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极易造成性别扭曲,产生极端行为,甚至造成人间悲剧,此前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过贵州等地出现的多起惨痛案例。
另一方面,留守老人经济生活状况较差,普遍缺乏精神依托、缺少安全感,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据有关权威数据显示,在我国的自杀人群中,55岁以上的占36%,其中农村老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至5倍。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日益突出,衍生出的生产、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农村家庭和谐乃至社会的稳定。
记者了解到,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留守人群关爱工作。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民政部等相关部委积极推进留守关爱服务工作,2016年11月印发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明确要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社区延伸,完善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机制,切实提升对留守儿童、老人的服务能力。
据她了解,目前,我国各地扎实开展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关爱工作,已基本完成摸底调查、档案建立等基础性工作,针对留守儿童关爱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下一步如何系统、有效推进,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缺乏系统规划和整体谋划,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关爱服务工作出现布局不平衡、设施缺口较大、队伍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
郭红梅提出,应当从国家层面统筹推进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村级闲置国有资产,统筹打造融合老年协会和留守儿童之家功能的共同阵地。充分发挥共同阵地作用,多种形式开展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参加的‘亲子活动’,有利于弥补缺失亲情,填补情感空白,弘扬孝道文化,让处于人生首末两端的弱势群体‘不再孤单’,既能节约成本资源,又能取得明显效果。”郭红梅说。
如何具体解决“留守”难题,郭红梅提出了三点具体思路: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国家从阵地建设、设施配备、购买服务资金等方面给予通盘考虑和足额预算;二是培育社会组织,结合农村实际实行政府购买、家庭购买、社区购买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帮助,涵养志愿者意识和公益精神,解决专业人员缺乏和留不住的难题;三是制定规范标准,综合考虑阵地打造标准、服务项目、运行模式、社会资本准入等规范,加快形成一套系统完备、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关爱服务体系标准。
本刊记者王哲两会现场报道
责任编辑:覃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