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1月20日12时(北京时间24时),美国当选总统民主党人拜登将宣誓就任美国第46任总统,就职典礼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将如何影响中美关系甚至中美欧关系走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和法国国际问题专家、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David Gosset)都应邀为《今日中国》撰文表达了各自观点。我们节选其中精彩观点与读者分享。
崔洪建:把握住让中美欧关系更具建设性的“机遇窗口”
承诺以“疗伤”为己任的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如果想要“治愈”其前任对国际社会和美国形象造成的伤害,就不得不面对两大主要外交挑战:一是能否摆脱特朗普时期对抗中国的近乎失控的政策惯性,如同即将上任的白宫亚洲事务主管坎贝尔期望的那样——美国需要停下来反思,然后寻求和中国保持一种“可行的关系”;二是能否让主要盟友欧洲“恢复对美国的信任”,像拜登团队在竞选中承诺的那样“重振跨大西洋关系”。对拜登政府来说,未来的中美欧关系能否走向建设性的稳定格局而非破坏性的动荡形势,不仅关系到国际格局的总体态势,也将是检验拜登政府能否在外交上“赢过”特朗普的试金石。
在控制疫情和振兴经济的双重压力下,2021年的世界依然是前路漫漫、困顿重重,更需要中美欧通过相互合作来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拜登政府能说到做到,中美关系将有一个更可预期并保持稳定的前景,欧美关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喘息并修复互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经济体,中美欧可以也应该在合作抗疫、恢复经济等方面承担起共同责任;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引领者和攸关方,中美欧还可以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经济上成为世界的榜样。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剧变和全球疫情的冲击之后,从各自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出发,能够让中美关系获得稳定、欧美关系得以修复、中美欧之间转入正向互动而非反向冲突的“机会窗口”不容错过。
稳定和修复的“机会窗口”并非唾手可得,在美国对抗竞争思维未消、拜登政府政策调整的真实动机未明和欧洲有人继续首鼠两端的背景下,未来中美欧关系仍然存在重演动荡和反复的巨大风险。但只要美欧不误判形势、不铤而走险,就能够让机遇压倒风险。
三方可以先易后难,从目前已经有初步共识的治理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多边机制入手开展合作,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育互信、创造稳定。欧盟、中国和拜登政府都先后提出了相对一致的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共同家园的努力也离不开中美欧的引领和贡献。2021年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和在中国昆明举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如果美国如果能够履行拜登承诺的“尽快重返《巴黎协定》”,并且中美欧三方可以在落实减排目标、确保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合作,将不仅有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也将是三方向国际社会展现合作姿态、寻求稳定发展的重要的积极信号。
三方可以进一步在合作抗疫、振兴经济方面共担责任,在这一过程中更真切地感受彼此利益和命运的巨大关联,并不辜负国际社会对大国尽责的期待。拜登政府如果能落实将“尽快重返世界卫生组织”并“尊重国际贸易规则”的有关承诺,中美欧就可以在世界卫生组织、G20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框架内着手开展抗疫和经济合作。中美欧所具有的公共卫生能力和经验一旦通过相互合作得以释放,将让饱受折磨的国际社会尽早看到克服疫情、重回常态的希望。中美欧之间公平、畅通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同样能帮助世界经济远离衰退、重回正轨:美国要与欧洲“协商国际规则”的承诺同样应当向中国开放,《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提出的全面、平衡和高水平也可以用于推进中美之间的类似合作。
高大伟:中美关系从“脱钩”到“重连”
拜登当选美国第46任总统可能引发的变化究竟能有多大?
与他的前任特朗普相比,新一届美国政府发出的政策调整信号意义重大:在经历了4年以“美国优先”为指导思想的政策之后,拜登有望重新强调外交的重要性。
在这种背景下,欧盟、中国和美国终于在三个重大问题——多边主义、全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上调到了同一频率。拜登将多边主义视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正确途径,他的外交政策将与欧盟和中国所倡导的路线产生共鸣。
拜登入主白宫有望助力联合国体系提升全球治理效力。美国、欧盟和中国的政策将相互促进,共同造福国际社会。
在当前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紧要关头,拜登明确表示“自己上任第一天,美国将重新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即将成为下任国务卿的安东尼·布林肯 (Antony Blinken) 青少年时期在法国生活多年,与法国的亲密关系众所周知,他很可能推动美国重回总部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安全领域,拜登政府还可能重新加入5年前签署的“伊核协议”。在应对长期的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方面,拜登提名前国务卿克里为总统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这意味着美国不仅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而且将通过外交手段推动该协定的落实。
因此很明显,在未来4年,中国的“生态文明”、欧盟的“绿色新政”,还有拜登提出的清洁能源革命和“环境正义”计划,将共同为应对气候危机形成良性互动。
然而,拜登的当选不应被视为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间关系长期和谐的保证。
在对华关系上,此前特朗普政府奉行的政策是“硬脱钩”,在其推动过程中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和科技行业的发展,却并没有改变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趋势。当然,它更没能削弱中国——在新冠肺炎危机之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增长,而其他G20成员却陷入衰退。
不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分析人士一致认为,特朗普的4年任期充分表明,中国能否实现民族复兴,决定因素不在白宫或其他地方,而是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人自己。换句话说,除非中国出现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否则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绝不可能停下复兴的脚步——而改革开放确保了这个“除非”不会发生。
即便是在2020年美国的恐华、排华情绪急剧上升、特朗普政府极力诋毁和孤立中国的情况下,中国仍然推动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未来,受部分特朗普时期“反华遗老”的影响,拜登可能会继续夸大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政治分歧。但是,任何企图来破坏中国发展的伎俩,都不能消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而欧盟可以帮助中美关系走上一条更有成效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变着法的“脱钩”,而是鼓起勇气“重连”。
贸易也是中美“重连”的重要领域之一。2016年签署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 随着美国的退出而宣告失败,演变成了现在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PTPP),可能在中美贸易谈判中成为双方共同的关切点。
可以说,21世纪人类的进步取决于西方与中国合作的能力,中美关系能否实现“重连”,关键在于能否认识到这一点。
- END -
责编:马 力
制作:胡玉霞
编审:卢茹彩
监制:张 娟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