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报道君向每一位女性送去诚挚的祝福!
对于女性来说,生育意味着什么?在生育议题下,女性的权益是否能够得到充分保障?2021《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但生育不仅仅是女性的事,而且也不仅仅是“生育政策”这一件事。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审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也提出,要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
何为“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具体该如何落实政策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纷纷就此问题建言献策。
建立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男女平等
根据”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的要求,建议增强公共政策、文化舆论、社会环境对生育更广泛的包容性,对承担生育重担的女性提供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当前,鼓励女性生育的政策给的不够,社会补偿不足,无法保障女性公平就业权利。建议人社部能健全和完善生育保障制度,将生育成本全面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专项基金补偿女性的生育成本,以减轻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女职工生育成本的负担。
建议延长生育女性的产假,从3个月提升到6个月甚至一年。建议设立夫妻共享的育儿假,夫妻双方每年休假天数共同计算,其中强制男性休假不少于总天数的1/3,夫妻双方休假期间的工资由社会保险支付。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夫妻共同育儿的氛围。
建议政府减免生育女性的税费负担,以家庭为单位评估抚养负担,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征税,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支出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建议将企业遵守各项女性就业和特殊保护政策的情况,纳入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征信系统,对为生育女职工提供特殊保护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加强对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的监管,落实就业性别歧视约谈机制,约谈存在性别歧视突出问题或存在严重侵害女性劳动权利违法行为的用人单位。
对于托幼难题,要加快建设普惠性托育机构,财政部门要增加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补贴力度。各地要按比例完成,完成好的地方,国家在财政上给予补贴;没有完成的,要有惩罚机制;建议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幼服务,鼓励用人单位实施弹性工时、居家办公等灵活措施;各级妇联也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服务,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以解决托幼问题,让女性对生育不再恐惧。
解决双职工家庭“刚需”,缓解养育孩子的后顾之忧
我国可通过三个途径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缓解家庭教育抚养孩子的后顾之忧。
一是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双职工家庭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普惠又安全的托育服务,提升0~3岁入托率,才能释放更多的生育意愿。同时,应鼓励夫妻合休产假,适当延长产假时间。
二是将幼儿园教育全面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范围。我国有能力及动力将幼儿园教育全面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范围,提升生育意愿,确保我国人力资源稳步提升。
三是针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差别比较大,公立幼儿园比例不高的实际情况,国家应切实制定规划,在“十四五”规划完成前将幼儿园教育全面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城乡分阶段实施;其次,各级政府对实行普惠制的幼儿园发放财政补贴;再次,发行幼儿园教育劵奖励多子女家庭,并可作为入读私立幼儿园的付费凭证;此外,私立幼儿园可凭证取得各级政府的分级财政补贴。
厘清学校与家长的责任边界,对生育家庭实施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险奖励计划
“教育负担加重致使人口出生率断崖式下跌,教育问题是生育欲望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马光瑜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如是写道。
他指出,当前,中小学家长辅导作业已成常态,家庭教育变成了家庭课堂,家长变成了课外全职辅导老师,严重增加家长负担。“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家庭教育应该集中在家庭劳务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不能成为以知识为主的教育。”
马光瑜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由于部分家长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能力来辅导,变相将孩子推向了课外辅导机构,在教育部门严禁家长批改作业的前提下,势必促进辅导机构承担更多的教学督导任务,增加家庭开支,导致年轻家庭矛盾突出,客观导致了年轻人生育欲望的骤减,也衍生出了严重的教育商业化问题。
对此,他建议应厘清学校与家长的责任边界,增加校园内训练课时间,取消小学学生家庭作业,做到作业不出校园;推迟小学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相一致。同时鼓励生育,对于生育家庭实施义务教育和医疗保险奖励计划。修改房屋六年内只有一个学位的限制,对于同一家庭无论一孩或二孩均可就近上学。
“取消家庭作业不等于不让孩子学习,而是写作业的地方在学校,改作业的人是老师,学校和教师应当承担起责任。”马光瑜认为,家长主要负责学业以外的其他教育,要摆正心态。学习是终身的事情,而不是仅仅在小学阶段。
降低住房成本和子女教育成本是促进生育最主要的方式
刘瑞明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人们的生育意愿主要受到养育成本的限制,而养育成本当中最主要的是住房成本和子女教育成本。因此,降低住房成本和子女教育成本是促进生育的最主要的方式。
一方面,应该真正落实“房住不炒”的战略,在人口流入地增加住房用地,使得房价收入比回归到合理水平,另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增加高质量教育的供给,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办学形式,使得人们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高质量供给匹配。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降低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不仅仅能够起到缓解生育压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举措本身就能够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有效化解当前的宏观经济风险,保障国民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和增进国民福利。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左琳
制图:左琳
监制:何晶
资料来源:人民政协网、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