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两会圆桌 | 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1-03-12 11:11:43 来源:中国报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已满两年。3月5日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多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同时,今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续第5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成为2021年两会高频词,充分展示了政府对大湾区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发挥香港、澳门“一国两制”优势,在为国家作出新贡献的同时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是澳区代表、委员关注的核心问题。

代表委员们表示,纲要草案以较大篇幅阐述中央支持香港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提出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人倍感振奋,要聚焦“十四五”开局起步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加强深港合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

科创产业生态链的上游着重基础研究,研发创新技术。在大湾区“9+2”城市群中,香港可利用其高等教育优势,吸引国际科研人才赴港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在产业链上游推动科技研发。与此同时,深圳可以担当国内的基础研究基地,用好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科园,吸引国内知名大学到当地进行科研。

“中游要把科技转移为高价值应用。”黄锦辉建议,把香港上游研究成果在深圳进行科技转移,让内地企业应用成果科技的特长,寻找合适的商务应用场景,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大型科技企业的营销网络,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营销基地,将成果转化的产品逐步推入内地市场。

“下游则主要在内地开拓市场。”黄锦辉表示,深圳拥有大疆、华为、中兴等多家国际科技巨擘企业,大湾区可以利用这些企业的市场网络,把创科产品推进大湾区市场,不断评估产品的商业价值,再决定下一步的市场战略,选择扩大国内市场或冲出国际。同时,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协助内地科创企业在港融资,助力国内产品国际化,逐步拓展国际市场。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立香港产业认证中心

王惠贞建议,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立香港产业认证中心,与内地审批标准等做好对接,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园区;支持中资企业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高科技产业,扩大本地就业,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同时,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依托港交所上市平台引入国际资本,对接内地科创项目,大力发展外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构建科创企业融资服务生态圈。

强化大湾区跨境金融创新与服务水平

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的特殊环境下,要实现跨境金融开放创新可谓充满挑战。李民斌指出,国际社会对香港金融市场仍充满信心,香港必须坚守“一国两制”,进一步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引导国际资本投入香港科创企业,吸引科技企业在港上市、创业风投基金落户香港,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李民斌指出。

在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方面,他建议陆续将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展到大湾区城市,并进一步用于“跨境理财通”产品的交易,透过实现数字货币的跨境使用,促进大湾区的资金流动。他认为,数字人民币若能运用在“跨境理财通”产品,并透过香港建立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所需的对接机制,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从经常项目向资本项目开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助提升日后数字人民币在国际的竞争力。

同时,鼓励内地企业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境内机构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加快建立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对接机制,打造离岸数字人民币交易中心。

他还提出加快落实跨境理财通三地监管机制的建议,以解决跨境开户等问题。

粤港澳三地携手建设国际金融枢纽

他提出,粤港澳三地可携手进行金融创新,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比如,建立高效率的跨境数字金融服务体系,重点推动海关、物流、资金等信息交叉验证,搭建粤港澳贸易融资平台,使区域内中小企业享受便捷金融服务。

又比如,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通过物联网、区块链、跨境第三方支付等手段,在关境管理、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方面探索有效的信息化监管方式,推动大湾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畅通融合。诸如此类的金融创新成果,都将提升大湾区的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为“双循环”提供更多支持。

加速澳门“一平台”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周年来,湾区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大湾区融合发展带来的便利。萧志伟说,这些年,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投入使用,香港与深圳间第七个陆路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启用……伴随基础设施的加速衔接与联通,“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愿景正照进现实。

他建议,进一步为澳门“一平台”建设赋能,将澳门打造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金融深度合作的重大载体,推动葡语国家资本配置中国资产,推动葡语国家主体利用澳门深化人民币投融资合作,让澳门在中欧增进互信、深化合作的过程中担当新角色、发挥新作用、取得新成就。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翔

制图:左琳

监制:何晶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