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地道的新疆土著,汉族。在我的家族中,我是疆三代。爷爷辈支援新疆建设来到昌吉,我的父母也都出生在这里。
皮山县一家菌菇公司厂房,当地工人在流水线作业(2020年9月23日)
这两天,我朋友圈里的新疆老乡们突然异常活跃,连平时一直潜水的小伙伴们都开始冒泡了,抵制某瑞典品牌针对新疆棉花的一份声明。我和他们一样纳闷,新疆棉花错哪儿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当然,人家可能一直就把我们当塑料姐妹吧。
小时候,内地的一个讯息到新疆要飞很久很久,所以年少时我的梦想就是离开偏远的家乡,感受一切先进事物。如今,新疆似乎不再偏远:因为一些“先进”国家时刻盯着她的一举一动。这两年开始,它们把目光转向了新疆的棉花。
棉花是新疆人引以为傲的作物。“拾花”这件事从小学起就伴随我的成长,一直到高中毕业离开新疆。秋季拾棉花像一场全民运动,政府统筹调度保证棉农秋收,棉商各地收棉,棉农到处招工,内地的农民工也会在这时涌来,连学生们都会加入进来勤工俭学。我至今还记得坐在堆满高高的棉袋的拖拉机上和同学们侃大山的画面。
不过近年来,新疆推行棉花机械化采集,2020年的机采比例已经接近70%了。
现在,一些外国政客和媒体宣扬抵制新疆棉花,原因是中国在新疆实行“强制劳动”。
我想说,在中国的文化里,想过上好的生活一定得付出努力,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我们认为的努力,被一些国家曲解成了“强迫”。
西方文化同样推崇挑战自我,迎难而上。如此看来,又怎能理解不了我们中国人为了过上好的生活,走出舒适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以及在此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迎难而上的精神呢?
西方不少发达国家救助穷人的方式大多靠发钱、施舍。就像疫情期间,西方政府给人们发救济金,可是钱总有用完的时候。在中国,我们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受困的老百姓获取技能,才能有更多的收入来源,实现家庭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的扶贫工作也是同样的思路。南疆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土地贫瘠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地人认为,这就是生活。他们也许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这样的情况下,像美国政府一样给人们发救济金,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摆脱贫困?在中国人的文化里,“施舍”并非是对人的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有发展自我的权利。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语言学习,很多村民走出了沙漠,去到全疆各地,乃至其他省市和国家,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思想。
但我们看到,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诟病最多的就是新疆的“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没有严谨的背景调查,没有足够的采访素材就轻易下结论,且不说专业水准,连基本的新闻伦理都丢弃了。
我生在北疆,但是一直很向往南疆。因此一有机会,我就会去南疆地区采访。和田、喀什、阿克苏……都走了一遍,常常碰到当地老乡跟我说,他们非常感激现在的政策:教育免费,农村医保,仅这两项政策的落地,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个家庭的一老一小问题。
但是,这些当地人认为的好政策,在一些海外政客眼中,尤其是一些西方的报道中,却成了“强迫劳动”和“文化灭绝”。近几年,一种“仇恨文化”在西方国家盛行,种族压迫事件屡屡发生。让人很难相信,他们是真的关心中国老百姓?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我家乡的人民如此反感美西方国家,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并不是一时血热的冲动,而是见证自身发展之后的理智行为。
至于那些所谓“抵制新疆棉花”的企业,只能说明它们根本不懂中国,不懂中国人民。如果不是今天被抵制,迟早也得丢了中国市场。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