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了,我简直不知从何说起。”谈及中国这些年间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变化,德国作家柯立思(Christian Y. Schmidt)在接受《北京周报》采访时表示。自2005年与妻子定居北京以来,在每次探索中国的旅程中,他都会发现令人惊叹的发展变化,也观察着这个国家一步步走向富强。
“难以置信”的百年成就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一百周年。回望百年发展成就,柯立思用了“难以置信”一词来形容。对他来说,这一表述并不是情感使然的赞叹,而是基于对中国多年来发展进步的全方位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从经济体量、人均收入、文盲率、营养水平到人均寿命等方方面面,柯立思对中国各领域的发展如数家珍。“这些事实足以证明,中国发展模式的优越性无可比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抗疫也再次印证了他的观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彰显了迅速、高效应对危机的能力。”
2020年2月6日,柯立思在北京散步途中留影。(龚迎新摄)
2020年初,身处北京的柯立思亲历了疫情暴发,也在日记中记录了亲眼所见、亲身体验的疫情防控措施。为了让德国人看到,疫情下中国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他在网络上公开了自己的日记。“要是德国政府也能像中国一样采取坚决果断的防疫措施,会有更多生命得到挽救。”柯立思说。
对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判断并不仅仅来源于疫情防控。公共交通系统和高速铁路网的迅速发展,以及北京等多地在雾霾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政府总能对出现的问题做出迅速反应,这是我的一贯印象。”他说。
同时,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柯立思也积极建言献策。除了进一步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他还希望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例如,未来有计划地逐步放弃使用化石能源、停止扩建高速公路、控制私家车数量等。中国还应在政治领导层面推动建立更加平衡的性别结构,柯立思表示。
“免于贫困,是对我而言最大的人权”
纵观中国取得的各项成就,在柯立思看来,消除绝对贫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免于贫穷,是对我而言最大的人权。如果一个人身陷贫困,其他形式的人权对他来说,都只是纸上谈兵。”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成果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世界银行估计,当前全世界仍有近7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柯立思表示:“中国的减贫实践让世界看到,贫穷不是命中注定,并非不可战胜。”
在柯立思眼中,中国不仅为全球减贫作出示范,更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带来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便是绝佳例证之一。
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投资不断深化。商务部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稳步增长,累计投资规模将超过900亿美元。“正是得益于这些投资,那些长期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压制,以及仅被视为廉价原料产地的国家,得以实现自身发展。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少威胁的世界。”
“中德需在共同合作中增进理解”
尽管柯立思对中国国情有着深入理解,他仍不无遗憾地表示,德国民众所了解的中国形象并非客观和全面。“中国发展得越成功,大多数德国媒体所描绘的中国形象就越灰暗。这一点在疫情报道中尤为明显。”柯立思解释道。
在他看来,如今外媒试图将中国塑造成越来越具有“侵略性”的国家。“但却没提出任何实际证据去证明这一点。”柯立思说,“在过去数十年中,中国从未提出要扩张领土,更不必说发动战争,这一点与包括德国在内的诸多西方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显然,西方如今强加于中国身上的,正是他们自己正在奉行或曾经实施过的政策。”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人权制裁”与反制裁交锋以及“新疆棉”事件在商界和民间发酵等因素影响下,中欧关系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柯立思认为,中德应该在各方面加强合作,以增进了解,消除误会。除了推动更多中德文学作品互译,他认为应该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此外,疫情结束后,人员往来和交流不仅要恢复,还要不断扩大。“毕竟,没有什么比来到中国、亲身感知中国更有利于打破固有印象、消除误解了。”柯立思说。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