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国智造品牌论坛暨中央企业高端装备制造创新成就展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出席论坛并讲话。科技部、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国资委有关厅局负责人,200余名中央企业代表参加了论坛。论坛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国资委宣传工作局、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
翁杰明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铁装备时作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指示,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中央企业创新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国资委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出台系列文件,强化考核激励,搭建“中国品牌论坛”“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平台,指导推动中央企业以创新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以提质增效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以品牌建设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央企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增强创新创造意识,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重大成果,一大批“国之重器”横空出世。中核集团以华龙并网彰显“中国强度”,航天科技以载人航天创造“中国高度”,中国船舶以蛟龙潜海成就“中国深度”,中国中铁以建造技术展现“中国力度”,中国中车集团以高速列车提升“中国速度”,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电科、中国航发、中国海油、国机集团、中国建筑、中国商飞、中国铁建等一批中央企业打造了诸多“硬核”装备、国家名片,彰显了“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的思想伟力。
翁杰明强调,中央企业要牢牢抓住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中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要专注主业实业,进一步推动集约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产业协同,做强优势产业集群;要发展智能制造,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优化结构调整;要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打造智能制造攻关重地、原创技术重要策源地、科技人才高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把握发展机遇,夯实一流管理基础、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打造一流企业品牌,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表示,作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和“中国品牌日”的发源地,中国中铁切实把“三个转变”重要指示转化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生动实践。中国中铁加大研发投入,联合产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在智能高铁、智能高速公路、智慧城市、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加快锻造一批长板技术,推进新技术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实践运用,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127项、詹天佑奖151项。坚持在国际合作中做大中国智造品牌,中铁盾构装备为巴黎地铁项目提供了“中铁方案”,标志着中国盾构进入全球顶级高端市场。
中国电科、中国一重、国机集团、中国中车集团、中国建材、中交集团等单位负责同志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分享了本单位践行“三个转变”、推动“智能制造”、打造“中国品牌”的举措和成就。
中国电科围绕当前国际竞争形势,畅谈了中国电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具体实践。中国电科聚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体系布局、系统推进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技术突破、产品开发、产业升级和生态构建,全力支撑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国电科正积极构筑自主创新的“核心圈”和产业发展的“朋友圈”,全面增强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品牌核心竞争力,携手打造中国智造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中国一重作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行业领军企业,努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创新引领发展,完成了以CAP1400示范工程为代表的重点项目研制,掌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技术;完成了世界最大的2400吨沸腾床渣油加氢反应器,屡次刷新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领域的世界之最。近年来,作为传统重型装备制造企业的中国一重,也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瞄准《中国制造2025》,着力在高强度、轻量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核心制造能力,积极推进产品结构高端化服务化,推进生产制造智能化绿色化。
国机集团分享了企业在注重产业技术基础提升、发挥转制院所引领作用、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强化质量品牌工程支撑、重视领军人才团队锻造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工业强基与质量品牌建设提出了建议。
中国中车集团分享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路径和实践,认为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要通过产品制造及运营管理数字化、产品及研发数字化、产品服务数字化,重点打造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推动技术、业务、管理、文化的全面变革。数字化要作为企业“一把手工程”、“班子工程”和“全员工程”,以数字赋能发展,以变革开创新局。
中国建材坚持创新驱动,发挥自身优势,聚焦无机非金属材料“卡脖子”技术和科技前沿领域加强创新攻关,开发出一系列重要新材料和新装备,比如被称为黑色黄金的碳纤维战略性新材料。中国建材还突破了高性能玻璃纤维、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等一批新材料“卡脖子”封锁,实现工业化量产,填补了国内空白。2020年中国建材的新材料业务实现收入800亿元、利润百亿元,分别占集团总体营收及利润的20%、45%。
中交集团坚持科技兴企、质量强企、品牌立企,是中国智造的先行者。研发的大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新一代港机及自动化装卸系统、绿色智能搅拌设备等核心装备及配套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跻身世界前列。未来中交集团将主动拥抱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在智能港口、智慧公路、智能停车、智能疏浚装备、智能筑路设备等领域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成为数字中国的践行者。积极开展基建领域技术装备原创性研究,着力加快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国产化、智能化进程,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实现更多“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努力成为创新创造的策划者。
论坛现场。
论坛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发副总经理向巧围绕“从航空发动机看智能制造”,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围绕“双循环格局下的产业链”,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大桥院总工程师高宗余围绕 “中国桥梁的创新与发展”等相关话题进行了主题讲座。
嘉宾参观中央企业高端装备制造创新成就展。
本次论坛配套举办的中央企业高端装备制造创新成就展围绕“中国智造与高质量发展”主题,共有中国中铁、中核集团、航空工业等22家中央企业参展,均为所在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展示了中央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重大成果。参展展品包括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模型、低速磁悬浮列车模型、华龙一号核电站机组模型等30余台套,一汽红旗H9轿车、东风汽车岚图高端电动汽车两辆实车也参加了展出,现场还有中交集团VR展台、中国中铁盾构驾驶模拟体验仓等展品,为观展者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参展体验。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