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针对国企改革发展党建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其中就包括在中国中铁考察时作出的“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以及对中国中铁参建的重点工程和扶贫工作作出的多项指示批示。
这是崇高的政治关怀,珍贵的政治殊荣,给予了中国中铁莫大的鼓舞和激励;这是深切期望和殷切嘱托,赋予了中国中铁光荣的责任和使命;这是行动指南,提供了中国中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我们必须以最高最好最优标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此谋划发展思路,以此制定发展举措,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生动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中铁力量。”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说。
不负深情厚望,勇于担当作为。中国中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当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永不停息的脚步汇聚成实干追梦的时代最强音。
牢记百年初心 只为人民过上好日子
北京2022冬奥会交通保障工程,中国中铁大桥局承建的京张高铁官厅水库大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春日的山海关天高海蓝、鲜花灿烂,中国中铁山海关桥梁厂内伫立着党的一大代表王尽美的塑像,纪念他以中铁山桥学徒工身份,领导工人运动、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清明节前夕,党的十九大代表、“大国工匠”王中美代表广大中国中铁人向王尽美的塑像敬献花篮,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表达传承好红色基因,沿着先辈的光辉足迹接力奋斗决心。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8年春节前夕,大凉山深处的新成昆铁路小相岭隧道工地上,中铁隧道局集团的20名青年党员正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他们在信中追忆父亲或爷爷参加老成昆铁路建设的往事;缅怀那一辈铁路建设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以敢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迈气概,把天堑变成了通途,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奇迹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信中表示要接过先辈的旗帜,决心传承好老成昆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使铁路早日成为沿线人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很快,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到了他们的来信,在讲述信中主要内容后说:“他们的来信,让我感受到了青年一代对祖国和人民的担当和忠诚,读了很是欣慰。”
从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到创造脱贫攻坚的人间奇迹,跨越半个世纪,三代人的青春奋斗,只为沿线人民的幸福日子。中铁八局的盾构机维保工倮伍克的子,就是从大凉山里走出来的彝族小伙。党的扶贫政策让他免费接受教育,毕业后顺利进入中铁八局工作。他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在中铁八局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逐步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技术工人。凭借努力,他先后荣获了“中国中铁劳模”“成都工匠”等称号。“过去我们一家五口人,住在泥巴房里,年收入还没有两万。现在我们一家人的年收入大概有二十万,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倮伍克的子觉得满足,“我认为家乡是过上了小康生活”。
逢山开路,中国中铁铺就的是致富奔小康的坦途。多年来,中国中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亿多元,选派110名优秀干部挂职帮扶,为51000多名贫困县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不仅帮扶36个贫困县(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更是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干部扶贫、交通扶贫等多措并举的扶贫新路径。去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柞水县金米村调研脱贫攻坚情况,走进中国中铁一局投资建设的金米村智能连栋木耳大棚、智慧农业示范园等项目,实地考察产业扶贫成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柞水木耳是“小木耳,大产业”。他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正如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中铁帮扶的汝城县调研脱贫攻坚情况时所强调的那样:“‘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正因为有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伟大成就。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今天我专门来这里看望乡亲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今年以来,中国中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继续努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见证百年飞跃 争当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中铁装备集团,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也是中国中铁肩负的时代使命。
强大来自自主。中国中铁在总书记“三个转变”的进军号角中找到了方向,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托盾构掘进技术、高铁建造技术和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三大国家实验室,以及19个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不断研发创新,在高端装备制造、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铁路、电气化铁路、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绿色环保等领域保持领先,创造了一大批国际一流科技成果。
2020年5月10日,中国中铁研制的首批国产化6米级常规盾构3米直径主轴承、减速机通过试验检测,国产盾构有了“中国芯”。
去年9月29日,中铁装备盾构总装车间,中国中铁自主研制的第1000台盾构机正式下线。这一天,车间标语“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造中国最好的盾构,造世界最好的盾构”显得格外醒目。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作为“入地”利器,盾构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一国基建实力,是大国建设必不可少的核心装备。从自力更生、自主研发,到走出国门、成为亮眼的中国名片,再到突破关键技术、让民族盾装上“中国芯”,中国中铁人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12载春秋,中铁1号到1000号,见证了以中铁装备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艰苦攻关的奋斗史。
如果说中国盾构代表了高端装备领域的突破,那么中国高铁就代表了高新技术的系统集成创新能力。“作为高铁建设的领军企业,中国中铁伴随中国高铁建设走过了技术储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应用四个重要发展阶段。我们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推动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跨越。”陈云介绍说。
110多年前,中国中铁就参与建设了中国人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今天,在同样的起点、同样的终点,中国中铁又出色完成了世界上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的设计建设任务,把中国高铁推上新的高度。两条京张线,一样报国情。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见证了百年来中国的沧桑巨变。
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回望百年历史,更觉京张高铁意义重大。
冬奥列车,逐梦京张。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乘坐京张高铁赴张家口赛区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他指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
在推动民族工业复兴的梦想之路上,中国中铁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积极推动中国技术标准国际化,打造了“中国高铁”“中国大桥”“中国隧道”“中国装备”等一系列靓丽的国家名片。
担当时代使命 勇做民族复兴的开路先锋
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通过大屏幕连线中国中铁参建的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建设工地现场。他勉励建设者说:“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交通要先行,你们正在为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功不可没。希望你们注重安全生产,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使命在肩,军令如山。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项目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任务重、标准高,我们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倒排工期,保质保量抓紧干。我们既要靠拼搏,更要靠创新。”中铁建工集团雄安站项目党工委副书记王星运说。为确保京雄城际的如期开通,他们稳稳按下“快进键”,万名建设大军挥汗如雨。去年12月27日10时18分,复兴号动车组C2702次列车准时从雄安站发出,驶向北京西站,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据了解,京雄城际铁路的智能化设计多达71项,首次实现从设计、施工到运营三维数字化智能管理,树立了世界智能高铁的新标杆。
中国中铁参与建设的京雄铁路雄安站开通运营。
京雄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仅是起点。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
从京雄城际到交通一体化、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市政工程、生态建设,雄安建设者之家、容西服务中心、白洋淀站西配楼、绿色建筑展示中心配套工程、千年秀林、城市森林信息系统……随处可见中国中铁“开路先锋”的身影。
今天,距雄安站约20公里,容东片区,塔吊林立,热火朝天。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在雄安新区17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多万名建设者昼夜奋战,“未来之城”正在拔节生长……
未来已来,过去未去。铭记历史的来路,才能锚定未来的出路。
1950年6月15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举行盛大开工典礼,邓小平、贺龙等领导人出席典礼,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勉励建设者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贺龙同志亲手将“开路先锋”旗帜授予中国中铁筑路大军。从那时起,“开路先锋”就成为中国中铁始终扛在肩上的使命担当。
虽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去年以来,从大漠高山到星辰大海,中国中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勇当主力军。
在西北,他们横跨塔里木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经过阿尔金山,克服超过2500米的海拔差,把铁轨延伸向天际线。随着格库铁路(青海格尔木至新疆库尔勒)全线贯通运营,我国再添一条进出新疆的铁路大通道。
由中国中铁设计、建造的 世界最长公铁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建成通车。
在东南,他们成功攻克“世界级风口”建桥难题,建成我国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助力祖国大陆离台湾岛最近的铁路——福平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在东北,他们建成吉林省首条智能高速公路——双洮高速公路,在白山黑水间为东北振兴再添一条康庄大道。
在西南,他们经过12年的艰难施工,成功穿越横断山脉,贯通了“最难掘进铁路隧道”——大柱山隧道。
中国中铁设计建造的 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大桥。
2020年7月1日,中国中铁设计建设的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投入使用。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市考察调研时,这样提到这座桥:“当年,你们这里和上海隔江相望,南通不好‘通’,现在跨江大桥建起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此‘南通就好通’了。”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开路先锋的旗帜同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高高飘扬。
中国中铁参建的,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成的东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埃塞俄比亚亚吉铁路。
2020年3月15日,在老挝丰洪,中铁武汉电气化局组立中老铁路站后接触网工程第一杆,标志着中老铁路电气化工程正式进入施工阶段。3月27日,中老铁路首根500米长的钢轨在万象郊区由中铁二局成功铺设,中老铁路进入全线铺轨。9月13日,“一隧连两国”的中老铁路唯一跨境隧道——友谊隧道贯通。10月20日,中老铁路阿墨江特大桥合龙,创造了同类铁路桥梁国内最大跨度。中国中铁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中老铁路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的重要批示精神,一步步将这条承载着老挝人民发展梦想的交通大动脉变为现实。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为了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国中铁将一路前行,不辱使命,勇当民族复兴的开路先锋。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