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飞 文/摄)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 江南还是那个江南,桃柳已不是那片桃柳。但有些情感,注定要被后世铭记。这不,四月芳菲天,一曲凄美蚀骨的绝唱,一只欲飞未飞的钗头凤,于纸上心底哀怨了千年,到底还是穿越宫墙,破空而来,栖落古越绍兴的清波烟雨里——由国家一级导演王一岩执导的越剧电影《唐琬与陆游》,日前在柳絮拂面的沈园拉开序幕。消息传来,竟在我这个自诩古越民后裔的媒体人心里,泛起一片不小的涟漪。舟山与绍兴不过二三小时车距,这给了我现场探班的理由。
以前没少看过越剧电影,比如《柳毅传书》《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尤其是《红楼梦》,版本多多,印象最深的,还数王文娟、徐玉兰主演的那个越剧版电影。那一年秋夜,还是少年的我,翻山越岭到一个叫海头的海边小村追电影,看的是露天放映的越剧《红楼梦》,那晚跌跌撞撞走山路的紧张、刺藤划破手足和裤衩的不堪,都被看到彩色电影画面时的霎那惊艳,悉数赶跑。那情景至今历历。
以前,也没少看过王导的影视作品,很多大气宏丽,几乎多是她追求极致的精品之作。不过,最触动我神经的当数《百年光影》这部纪录电影,一口气连看两遍,仍不过瘾。过了不久又看了第三遍,第一次感觉有点模糊,看第二、三遍时,竟看着看着不由自主落下泪来。这只是一部讲述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纯纪录电影,没有煽情和刻意加入的主观元素,风格平和如老朋友围炉夜谈一般娓娓述说。它打动我内心的,到底是什么?似乎是故事本身,却又不全是。有一种故事以外混沌苍茫的东西在,又说不清楚是什么。这样的奇怪体验,在我以往看过的任何一部中外影片中都不曾这样强烈过。后来我细细分析了一下,那可能是故事里沉淀的岁月沧桑,世事流变带来的一种特殊体验。这种记忆超越了影片本身而渗入一种生命体验,影片艺术产生的特殊魅力,不知不觉中将你带进去,个体经验被唤醒并融入光影里与历史重逢,彼此携手一起经历起起落落的日子。一片片岁月光影,光影里翻动的世情人事,是跳跃式碎片化影像,却浓缩了百年精华,又极富艺术张力。这是历史记忆的温暖触摸,更像是你生命过程的回放。可以说,这部影片在传递历史记忆和时代信息之外,还构筑并提供了另一种人生审视的向度。记得当时看完第三遍后,我还唏嘘着电告王导:这部片子,我已看了第三遍,还会每隔几年重温一遍,也许到时又会有新的感触。可以说,到今天还没有一部影片能让我保持这样持久的感动。
说起来,这次赶赴拍摄现场去探班,于我还是头一遭。这次面对面近距离的感受,王导和她导演的故事,又会带给我怎样的感觉?
影片主人公陆游是文学史上耳熟能详的诗词大咖,唐琬也是越地才女,他们的悲情词作《钗头凤》在我还是一个文学青年时,心里早已是千转百迥了。能在银幕上看到他们演绎的故事,自然令人期待。
出身艺术世家的王一岩,自小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艺术熏陶,她的父亲王琨生是福建话剧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话剧表导演艺术家,其中京剧八部样板戏之一的《龙江颂》就改编自他导演的同名话剧。王一岩导演从业30余年,导演了许多纪录片和影视剧作品,其中很多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和国际奖项。近年来,她还担任了中国电影金鸡奖、金爵奖等国家级奖项的专家评委,是业界的重量级专家。话语幽默的王一岩自称做主持人只是客串,但她经常作为电视节目嘉宾,主持学术论坛,并且主持我看过的《国礼》《老字号新故事》等系列节目,同样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我刚刚还在2月份收看过她在上海电视频道主持的文化节目《居之美》,还有另一档在中国教育频道讲述中国服饰艺术的《衣之美》节目,甚是喜欢,感觉其主持风格平和大气而典雅,很好地阐释了中国服饰文化的精髓与格调。有报道说,这档节目播出后获得观众广泛好评,且不负众望,始终保持收视率前三水准。
这次到拍摄现场已是下午三点多,当我在司机引领下来到王导的工作帐篷里,戴着耳机正在机子前聚精会神注视着拍摄画面的她,一回头发现了我,点一点头,示意我坐。过了一会,她站起来说:“过了”。摘下耳机,嗓音轻柔地对一边的制片人俞丽华说,这是张作家,来探班的。又笑盈盈地补充道:“把我身边的这张椅子留给张作家坐,她是我的‘亲家’呢。”又转头对我打趣,“是不是呀?”她的声音柔和,语调优雅。我被她逗笑了,回应道,是吗?好象是啊。
王导很快又去忙她的了。在一旁的俞丽华和我聊了起来。俞是浙江和通影视公司总经理,她对我说,王一岩导演是业界朋友推荐的。她一脸春风的笑,称这部片子会比以往的很多越剧电影更出彩。影视浙军近年来异军突起,资料显示目前已近三千家,去年增量仅次于北京。和通影视是浙江影视界后起之秀,俞丽华又是年轻的80后新锐,公司第一部拍摄的《我是红军》电视连续剧去年在央视6套播出后,一炮打响,票房业绩不俗。这次的越剧电影《唐琬和陆游》她也非常看好。据制片人俞丽华透露,影片已签约,将于今年11月在院线上映 。“公司还要拿这部片子去夺奖的。”她信心满满的对笔者说。
由王一岩担纲的该片演出团队阵容强大,主角陆游和唐琬由越剧梅花奖得主吴凤花和李敏分别饰演。其中二度梅的吴凤花是著名的范派传人,李敏是王派创始人王文娟的大弟子。与以往的越剧电影不同,为追求作品的完美和与主人公所处时代和故事场景的高度契合,这次拍摄内外景全部放在绍兴,象沈园、柯岩景区,鉴湖快阁景区等等,在当年唐陆都曾留下过足迹的地方选景,更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而且运用了新科技手段,在视觉冲击、画面的立体感和背景的广度等审美效果上,都做得非常好,有别于以往越剧电影的摄制。为了达到预期效果,王导的那种投入,那种对自己的苛刻和对艺术的极至追求,和因此而激发的那股玩命劲儿,一头“奶奶灰”的王导着实让我震动。如果用“影视界的铁娘子”来形容这位外表柔和、语调优雅的女导演,恐怕并不为过。每拍一部作品,于她都是一场艺术的苦修和参悟。
每天四点多起床,有时赶活急三点半就出门了,边啃干粮边跳上车直奔外景地,到晚上结束,顾不上吃饭,又带团队走街穿巷实地选景。时常回到宾馆已经快十点才吃上简单快餐。接着又审片和布置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一直忙到十二点多才歇息。有时一天四个小时的睡眠都无法保证,实在太困了,在拍摄间隙打个盹,没过三分钟又忽地睁开眼来,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拍摄时,这位曾经的学霸、福建高考状元,对作品的创作就象完成一道完美的答卷,打磨一件精致的瓷器,那种对自我的严苛,对演员的每一个动作、神态,台词及画面构图,都有清晰的定位和要求。为了拍出理想的效果,一遍又一遍的说戏、指导、预演、反复重拍,真到了艺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令我看看都累啊。由于外景地拍摄多在风景美丽的景区,人流如川,闯入拍摄区的游客防不胜防,拍摄时断时续。为了抢时间,连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
有意思的是,每天拍摄都有好多观众来观摩。人们对一头“奶奶灰”的王导显出十足的热情与好奇。有一回在鉴湖快阁景区拍摄,正在吃午饭,不料呼啦啦涌进来一群“追星族”——十多个奶奶或妈妈拉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或儿女穿过长廊来找王导,孩子们一见到标志性的”奶奶灰”,就知道是要找的王导,于是欢呼雀跃着要和她合影,随和的王导只得放下碗筷,笑着轮番将孩子们拥坐身边,一起合了影。
探班数天,我和王导吃住一起,睡在宾馆套房外间的我,有时半夜被钥匙开锁孔声惊醒,朦朦胧胧中,见她把外套一脱,说声,抱歉,吵醒你了。转身进入内室一头倒在床上,很快响起轻微的鼾声。凌晨四点不到,我起来如厕,探头往里一看,发现她已坐起身,正合目凝眉似老僧入定,是在苦思参悟艺术精妙吧。怕惊扰她,只得缩回脚步。过了一会她到外间匆匆扒了几口稀饭就萝卜干,又起身要走,我忍不住了,问她:“你干嘛这么拚?”她回头说,“我喜欢。”我感叹:“你简直像个苦行僧。”她扑哧笑出来,说:“习惯了,贱命一条。”随即带上了门。
本来还想懒一会床的我,一骨碌爬起来,胡乱抹了把脸,拉开门一头冲了出去,追到楼下大厅,匆忙抓了一袋早餐面包,跟着她跳上了已发动的车子。她回头一愣,说:“你怎么也上来了?”我笑道:“我不想感觉自己很无耻。”
也正有这样一位导演,她所率的团队在我眼里像是一部装置精密的仪器在高速运转。
王导自称有“精神洁癖”,为人随和低调不喜张扬,她只愿意和你一起现场分享艺术创作的过程,却掏不出她嘴里哪怕是一句“创作感受”之类你想要的任何话(只漏出一句:这里结束后,很快要去赶另外片约),只要你一开口,她必定会笑着“打你的脸”。我明白,王导从业30年,她创下的一长串令人瞩目的成果和荣誉,那是她每一次对艺术苦修参悟所得的菩提珠,跟随王导亲历这次拍摄过程,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一颗颗艺术菩提珠背后,对应的是什么。也许,艺术的精髓和生命力,正在于此。
我平时嫌越剧表演节奏慢,懒看。经过这场探班参修,我感觉到自己竟然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越剧。
该片日前已杀青,进入后期制作。据悉,影片已签约,将于今年11月在院线上映。带着现场感觉,届时在银幕上,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唐琬和陆游》带给观众的会是一场视觉盛宴。
没有谁随随便便能成功。这话谁都会说,但未必能够深刻体味。这次探班,震动于王导艺术苦修的过程,却让人看不到她停顿的节奏。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