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粤首场“种业翻身仗,科创大比武”百万大奖赛收官

发布时间:2021-05-29 15:58:33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5月26日上午,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柯木塱的“国字号”平台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大院内旌旗招展、赛旗猎猎,随着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同志的一声锣响,来自全国11个省(市、区)的50名专业、行业、大众裁判和10个入围首届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大比武——“温氏杯”广东种业科技创新大比武总决赛活动的参赛队鱼贯进入“比武”大厅,拉开了100万大奖的总角逐!为了促进科技与产业的融通发展,广东省专门设计了“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大比武”长期竞技融智平台,2021年专题聚焦“打好种业翻身仗”面向社会竞技聚智、比武选将、组建联队,以构建“市场驱动型”的种业科技创新“航空母舰”!本次大比武的胜出团队不但能够直接获取由“温氏股份”提供的“百万独奖”,而且还能够作为广东省种业科技创新的“轴心团队”,予以“抗旗”引领全省种业科创大阵营!省委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天河区政府有关领导,以及广东省内科研院校、金融(基金)、交易机构等单位负责人参加了大比武总决赛的开幕式。大赛还专门邀请了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等有关人员全程见证。大赛采取全程图文、视频直播的形式面向社会公开和互动,共吸引了277.6万人在线观看或互动。

“温氏杯”广东种业科技创新大比武开幕式

“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国家决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定海神针”!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种子”问题被罕见地提出,会议要求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向全国发出了“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总号召,并且在国家层面做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概括起来,就是要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年初,农业农村部就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了系统部署和总动员。之后,全国一盘棋,各省(市、区)全部细化部署并立刻行动起来。这系列的擘画、计划、行动昭示着国家对“种子”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强大决心!

“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广东信心

广东种业的辉煌历史。1958年6月4日,世界奇迹在广东诞生,由中国著名淡水鱼类养殖学家钟麟先生主导的“家鱼人工繁殖法”研究取得重大成功,攻克了世界难题,改写了人类依靠江河捕捞天然鱼花的历史。现如今,广东佛山早已成为了“全球最大淡水鱼种业基地”。除了“菜篮子”种业,广东“米袋子”种业也“轰动”了全球。1959年,中国第一个水稻矮秆品种“广场矮”被广东省农科院黄耀祥院士团队通过人工杂交培育而成,较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第一个矮秆品种“IR8”早了7年,使稻谷产量增加20-30%,引领了农业史上“第一次绿色革命”。 据不完全统计,矮化育种60多年来,全国累计推广矮秆籼稻良种超186亿亩,在高秆品种基础上增产稻谷累计超1.86万亿公斤,为中国饭碗、世界饭碗作出了杰出贡献!目前,全世界已经有超6成的人群以大米为主粮。除了米袋子、菜篮子大种业,广东省果、茶、花、药等经济作物的种业历史和国家地位都可圈可点,是国家热带、亚热带种质资源的大宝库和种业创新的方向标。广东省连续举办19年的种业博览会,是全国首个创设“馆展+地展”一体化博览展演模式的省份,享有很高的国际盛誉,成为了很多种企每年必参加的盛会,已成为种业市场名副其实的指挥棒!

广东种业重推科创“破卡”。黄耀祥院士的关门弟子、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林青山研究员感慨地讲,“种业翻身仗”涉及保、育、繁、推、管全链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今天种业科创竞技竞赛,就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今年的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上,用好科技创新“武器”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大力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开展种源“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和实用技术转化孵化等成为了工作部署的重中之重。

广东种业吹响科创“集结号”。针对种质资源散落在各专家手中、种业成果转化通道不畅、联合攻关保障制度不健全等要害瓶颈,新年伊始,广东省委常委叶贞琴同志组织了一连串的调研、座谈,之后设计出广东“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大转化+大科研+大比武”三维一体的科创融通组合拳:“大转化”是指以市场导向组建广东种业集团,通过市场的“通”来激活和引导科研的“创”;“大科研”是发挥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的“汇”来促进各单位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融”;“大比武”是指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竞技舞台,通过各路专家的“竞”来更精准得引导资源要素的“配”。前期,大转化、大科研平台都已启动,并逐渐进入换档加速期。本次“大比武”平台的启动,让“市场导向—竞技聚智—联合攻关”三维一体的科创融通闭环系统完整浮出了水面。

“温氏杯”广东种业科创大比武

今年春季的一次种业主题大会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与温氏股份董事长温志芬、海大集团董事长薛华等人的一次“集思广益”碰撞出了“种业翻身仗,科创打擂台”的工作思路。温志芬、薛华当场表态,两家轮流“坐庄”,每届出资100万举办“大比武”,抛出种业科创的独奖“绣球”,面向社会海选种业科创的“真神”、“真经”,一方面支持配合省委、省政府构建种业科技创新“航空母舰”;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企业集团遴选储备一些优秀人才和潜力股技术。同时,也配合政府在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上探索市场驱动型的“产学研”真功激励机制,以深度催化科技与产业的融通发展。

很快,“温氏杯”广东种业科技创新大比武的组织工作就紧锣密鼓拉开框架!本次大比武的比赛方向定为种业“卡脖子”前沿创新基础研究,不设专业、不分种类、不限领域,只要与“大种业”有关的创新机构、团体均可报名。一石激起千层浪,通知发出后,短短1个月内就吸引了360多个项目报名参赛,经过两轮严密甄选,最终10个项目进入本届总决赛,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大种业”全链条。本次大赛从全国11个省(区、市)海选了专业、行业、大众三大类共50名裁判,这在全国农业各类竞赛中都是罕见阵容。

“温氏杯”广东种业科技创新大比武评审现场

开幕式上,叶贞琴同志肯定到“温氏股份敢为人先,率先抛出种业科创‘绣球’,配合政府面向社会‘大比武’选将、选经,体现出行业大龙头的担当和远见,值得赞扬”!同时,他要求用好“大比武”平台选出“真经”,包装好、宣传好,为它们的孵化转化匹配要素、链接资源,让科技与产业深度融通发展,然后串珠成链、汇聚整合、链接一体,组建全省“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优势兵团”和“航空母舰”。叶贞琴讲到,作为华南片区唯一的国家级区域农业科创中心,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要以国家、广东农业农村重大需求为牵引,积极主动服务对接高校院所、企业等科技创新力量,推动优化科技力量配置和资源共享,不断提升“三农”领域创新能级。特别要组织和用好“大比武”这个平台,围绕主导产业、链接要素资源、服务专家学者,在种业科技创新的“前沿攻关”和“实用转化”上双轮驱动、精准发力、多维服务,让种业科技攻关创新与世界接轨,把种业科技实用技术落地推广。接下来,要把“大比武”常态化,长久做下去,做出精彩,做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的广东方案、广东模式。

开幕式后,评委团、竞赛队、公证人员、直播媒体、观摩团等按秩序进入“比武”大厅,防疫检查、收存手机、抽签排序、全程公证、实时直播等组织工作井然有序,50个评委的“豪华”阵容让现场气氛骤然肃穆。据组委会负责人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任刘玉涛博士介绍,本次“比武规则”专门设计每个项目的演说时间8分钟,提问时间长达15分钟,目的就是让“竞”、“辨”之功做实,真正遴选出种业科创的“真经”。经过一天紧张有序角逐,华南农业大学《高效的作物生物技术精准育种平台的开发与应用》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斩获“温氏杯”广东种业科技创新大比武总决赛冠军,至此本次“大比武”的100万独奖去向也一锤定音,再无悬念!

获奖单位与领导合影

100万大奖得主背后的科创故事

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院士领衔的水稻育性发育与基因工程团队,近30年来深耕水稻育性发育、杂种优势利用分子机理及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针对种业发展中传统育种方法周期长、效率低,难以实现多基因性状的快速聚合及精准靶向育种等技术瓶颈,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作物生物技术精准育种平台,解决了分子育种中复杂性状的多基因聚合和多基因编辑与结果分析等“卡脖子”技术问题。团队应用该平台创制了多个功能营养型水稻新种质和一批重要农艺性状改良系以及水稻远缘杂种亲和系,其中胚乳富含花青素的“紫晶米”和富含角黄素与虾青素的“赤晶米”属世界首创。该生物技术精准育种平台已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利用,在多种作物和植物中培育出大量新型遗传材料和新种质,为生物技术精准育种提供了高效的通用技术,为保障我国种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乡村振兴大擂台”与“科技创新大比武”

众所周知,广东省“乡村振兴大擂台”已经成为了一个全国性的农业农村大品牌,引起很多省份效仿。会上,叶贞琴同志言道,乡村振兴大擂台主要是搭建比学赶帮超的平台,推动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落地落实;农业科技创新大比武比的是智慧、技术,赛的是创新、创效。要切实把大比武的“真经”转化为推动大擂台出新出彩的生动实践,探索机制把这两大平台有机融通、内外互通、上下联动,激活政府的组织力、社会的宣传力和科学家的创造力、企业家的转化力,多力合一、多维一体,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核“芯”动力。

会上,农业农村部科教司二级巡视员闫成盛赞道,今天这个活动别开生面、气氛热烈、效果很好!他评价广东农业为把科技摆在“位子上”、把创新落在“点子上”、把工作沉到“路子上”,不但机制活,而且工作实。在全国五大“国字号”农业科创区域中心,广州中心创导的“市场媒介—资源汇聚—要素交易—重点抚育”四位一体市场驱动型科技创新模式最有活力、成效显现,值得学习和借鉴。(唐诗潮 潘广)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