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倩
塔城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隶属于塔城地区,距离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约530公里。塔城是一个25个民族聚居的地区,一直以来多民族相融共生,其乐融融。
撒班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撒班”是塔塔尔族犁地的一种工具,传说由于撒班促进了塔塔尔族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为了纪念这种新式犁的发明,每年春耕农忙结束后,塔塔尔族群众都会聚在一起欢庆,久而久之,这种庆祝活动便演变为了塔塔尔族的传统节日。2008年,经新疆塔城地区申报,塔塔尔族撒班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再屯娜·卡利穆瓦也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糕点是塔塔尔族撒班节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传承人,再屯娜对塔塔尔族糕点的制作颇为娴熟。再屯娜在“伊蔓树庄园”中接待了我们,这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既保存了婚床、缝纫机、老照片等百年来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再屯娜一家延续下来的老物件,也是她和家人们制作糕点的地方。走进伊蔓树庄园,桌子上已经摆满了各种美味的塔塔尔族糕点,再屯娜动情地说:“我们是第三代传承人,希望能有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将我们塔塔尔族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伊蔓树庄园中,塔塔尔族老人正在制作民族美食菊花包子。(摄影王倩/人民画报)
塔塔尔族撒班节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再屯娜•卡利穆瓦(摄影 王倩/人民画报)
走出再屯娜的庄园,我们来到哈尔墩社区居民吾热肯家的二层住宅。
吾热肯家是哈尔墩社区典型的多民族家庭典范。走进吾热肯家,一眼就能看到墙上挂满了家族成员的照片。“我们这个大家庭,由柯尔克孜族、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4个民族组成。”吾热肯一见到我们就兴奋地讲述起他的多民族家庭故事。吾热肯和他的4个兄弟姐妹出生于塔城市一个柯尔克孜族家庭,成年后,大家各自遇见了自己心爱的另一半,结婚生子,经营自己的小日子。“我大姐和三妹的丈夫是蒙古族,二妹的丈夫是哈萨克族,大妹嫁给了汉族,而我娶了一个蒙古族媳妇。”吾热肯说:“虽然我们属于不同的民族,但我们都是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既然同是一家人,那就从不说两家话。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吾热肯并不是哈尔墩社区唯一的多民族家庭,这个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生活着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维吾尔族等14个民族,长期以来,社区各民族居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除了吾热肯家之外,哈力旦家也是典型的多民族家庭。
维吾尔族大姐哈力旦有一个汉族“弟弟”名叫杜荣路。故事要从1986年说起,那一年,十多岁的杜荣路只身来到新疆打工,哈力旦的父亲看到杜荣路后,心疼他年纪小,便将他带回了自己家,当做亲生儿子一样养育,杜荣路与哈力旦和其他两个姐妹朝夕相处。多年后,杜荣路接到老家父母的来信,要他回家娶妻生子,“他走的时候,爸爸给他棉衣里缝了一万七千块钱,那时候就是爸爸的全部存款。正因为把他当自己的儿子看了,想着他结婚也没有给他盖房子,就把这个部分给他补上。”哈力旦告诉记者,2017 年,随着杜荣路一家的日子步入正轨,他开始定期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塔城,看望曾经的家人,一家人时隔多年又重新团聚在了一起。
后来,哈力旦的两个女儿在一对汉族夫妻的帮助下成功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两个女儿是没有办法追求她们的音乐梦想的。”哈力旦对此也十分感激。
在塔城,这样多民族相互交融、共同生活的家庭比比皆是。听了他们的家庭故事后,乌克兰籍记者奥莲娜·戈尔什科娃感叹道:“各民族文化在塔城这片土地上相互交流、相互交往、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真是焕发出勃勃生机!”
吾热肯向客人展示家人合影。(摄影 王倩/人民画报)
哈力旦展示家里流传下的民族乐器。(摄影 王倩/人民画报)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