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4日讯(记者李智)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为中国减排脱碳按下了“加速键”,也对企业适应低碳时代的新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机遇远大于风险
德勤中国近期发布《中国企业脱碳准备度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涵盖六大行业的受访企业进行调研发现,除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之外,总体来说,受访企业认为气候变化对于企业来说机遇远大于风险,尤其是在技术和创新、消费者偏好以及品牌和声誉等方面。
德勤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主管合伙人谢安告诉记者,机遇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技术和创新。气候变化要求节能和能效提升,企业将加大对技术和新设备的投资,提升企业竞争力。二是消费者偏好。消费环节会在较大程度上左右生产环节的资源环境绩效,消费者的绿色偏好可以倒逼企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三是品牌和声誉。企业积极实施减排措施将会改进投资者形象,塑造企业良好声誉,给企业带来品牌优势和客户粘性。
他指出,虽然受访企业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认知程度已普遍较高,但具体行动不多。需要提高的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迄今为止,中国的减排任务通常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分配至省级和市级,并通过相关部门和大型企业实施,如大型火力发电、钢铁、水泥等企业。而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微企业产生了中国一半以上的碳排放。因此,不能仅依靠大型企业,还需要全社会企业共同行动。
“更重要的是企业应该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是挑战也是机遇。脱碳不是负担,而是企业管理转型、投资转型的契机,只有主动拥抱变化,才能立于长久不败之地。”
全社会减排和节能增效
《报告》指出,在脱碳的征途中,更多中央企业开始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计划和实施方案。多家央企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规划和工作目标,不同行业也正在规划各自行业的路线图,进一步明确碳减排实施路径、实施步骤和各节点目标。谢安表示,一方面,央企的工作对全国范围内其他企业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央企本身的实施路径从自身碳减排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碳减排,将推动全社会减排和节能增效。
当前,在各项政策措施中,我国还高度重视利用市场手段来推进碳减排,不断探索建立减碳长效机制。从2011年起,我国就启动了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我国试点碳市场已成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近百亿元人民币,在推进试点地区碳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这也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碳市场建设需要吸取试点阶段的经验和教训,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谢安说。
他分析强调,作为企业应当认识到,碳中和也意味着行业转型的机遇,如以新能源、新基建、高端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行业可能获得较大的新发展机遇。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在新形势下聚焦数字化、数据分析、监管合规等方面工作既是新的市场要求,也是“双碳”工作的题中之义。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