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讲坛】中国报道讯(翁晓勤 )
作者:董海胜江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江西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影视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影视家协会会员,贵溪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江西省创作人才研修班会员。
从读《道德经》到译注《道德经》,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与《道德经》痴迷与碰撞。在过往的交谈中,我常会不由自主地说“道,可道,非常道”,似乎还能感觉到骄傲的荣光。然而现在,我怀疑“道,可道,非常道”根本不是老子的原创,而是被后人修改的章句。《道德经》两千多年以来风风雨雨,一路走到现在,追随与研究者从未间断,看似热闹,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却与老子的真实思想与理想越走越远。荒兮,其未央哉。什么时候开始起弄出一个“非常道”来?这“道”的概念就从此模糊不清了。有一次,《道教》微信平台上登出一篇文章,题目是:《道德经》被误传两千年,文中指出《道德经》有700多处被修改。其中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是人为修改的产物。那么,现在很多版本堂而皇之地印着“道,可道,非常道”,是否正确?众多译注者文化素质高度不同角度不同,《道德经》译注就五花八门,解释都不一样。虽然帛书版本上“道,可道,非恒道”,但并没有对“非恒道”进行解释。《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乃到人类发展史上最高智慧的结晶,怎么可能会有“非常道”与“非恒道”两种版本同时存在。这“非常道”与“非恒道”两者中只有之一是老子的原著,而其中肯定有一个是错误的,不可能两者都是对的。千百年来,学者无数,N多名家,译注N种,应该对“非常道”的正确与否产生怀疑。没有怀疑的前提就是对《道德经》的原本思想与内涵,没有读懂。没有读懂译注《道德经》就会出现误解与错解。在众多译注版本中几乎找不到对“可道”与“非常道”或“非恒道”的注解。更有的人说“常”与“恒”没有多大区别,无头紧要。其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非常道”与“非恒道”,哪一个正确?哪一个符合老子的哲学思想,以下是我的思考与论证。
一、“道”的概念解析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持之以生而不辞。万事万物各显特点与神通,肩负其使命,遵循其本身生长发展之道。什么是道,道就是事物生长发展的客观规律。如人的生命,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与特点各自有不同的运行规律,就会有不同的命运与结局。一轮生命的旅程开始与终结,就是道的作用与指引。正确理解道在万事万物中作用过程,就要正确辨析什么是“可道”与“非恒道”,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道是事物客观规律的总结,那么这个客观规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可以说得清楚与明白,这能够说得清楚与明白被总结成规律,一定是已经发生过的,而不再被改变。已经发生过的客观事物的客观规律就是“可道”。“非恒道”则是正在发生变化及未来事物的客观规律。随着时间的变化与推移,“道”在“可道”与“非恒道”不断转换中,“非恒道”转换成“可道”,“可道”是“非恒道”基础,自始至终地贯穿于事物生长发展全过程之中。道就在身边,道就在眼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其上不徼,其下不昧。
可道,是已经发生过的客观规律就不再被改变的,是永恒的,所以说可道即恒道。用时间的概念对“可道”与“非恒道”进行划分与定义,去认识与掌握事物从无到有的生长发展全过程,才能总结其客观规律,做到“道冲而用之,有不盈也”。“可道”与“非恒道”不断变化与转换,就是“道”自始至终作用于万事万物之无穷魅力。
可道,是已经过往的事物生长发展规律的总结,如定理,公式,经验、书本、还有人的性格特点等等都是在过往的时间里进行判断与分析的结果。只有对过往的事物进行分析与判断而总结的规律,才能称为“可道”,而对事物未来的分析与判断只有在“可道”基础上进行可能性预测,具有不确定,变化莫测的复杂性,这就是“非恒道”。以现在为界,你过去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可以说清楚的,是由过去的努力与付出决定了你今天所取得成绩,或大或小,或成或败。这就是“可道”。每一个人是努力奋斗 ,还是蹉跎岁月,自己心里都十分清楚。是努力奋斗,就会有机遇,就会有所成就;是蹉跎岁月,就会失去机遇,就会一事无成。这一点其实你自己心里也是清楚。这就是“非恒道”。“非恒道”是建立在“可道”的基础上,你的“可道”如何,“非恒道”是可以预测与判断的。
二、“常”与“恒”的区别
从程度副词上讲,“常”是指较短时间内发生频率较高的量度,可以是百分九十以上,但不代表百分之百。例如,一个人上班从不迟到,今天却迟到了,便说:他经常都很准时,唯独今天迟到了。“常”不仅是副词,而是会产生变化的动词。常,或经常,或常常,是变化中的,有不确定性。
恒,是不变的,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是代表事物的结论。在程度上是百分之百,没有可以变化的因素,不具有动词的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行为中,”常“与”恒“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其性质与结果非常严重。例如一对恋爱中情人对话是这样的。姑娘拉着小伙的手含情脉脉地问:你会对我好吗?,小伙点点头回答:我会常对你好的。姑娘听后甩开小伙的手说:你原来对我不是真心的。小伙赶紧赔礼道歉说:不,是真的。我对你爱是永恒。从这段对话中,”常“与”“恒”差别有多大,结果有多严重。
对“道,可道,非常道”的结构解析,有的译注中说:第一个“道”是名词,第二个“道”是动词。这样解释就把“道”真正的内含弄糊涂了。把“道”当“说”字解。“道”是事物生长发展过程中客观规律,不是习惯中“道出来的道”。整篇《道德经》中的“道”字都是对“道”概念的阐述与论证,怎么可能有动词性质的“道”呢?道呵,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就是对“非恒道”概念的阐述。
非常道,有的译注是这样解释的,“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按照这样解释断句就是:非常,道,把“非常”作为形容词去形容“道”。什么是“一般的道”,什么是“并非一般的道”这概念如何理解?道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怎么能有”一般“与并非一般”之分。很多人反映对《道德经》章句读不懂,看不明白,主要原因译注本身就模糊不清,甚至误解。非常道,“非”是对“常道”的否定。如果“非常道”是正确的话,那么“可道”就是“常道”。用“常道”来定义永恒不变的已经发生过的事物的客观规律,当然是错误的。再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如果是“非常道”,所对应的就是“常道”。那么“就是道,常道,非常道”。这个“常”却是一个有变化性质的动词,与没有变化性质的“恒”差别就太大了。“常道”与“恒道”定义就完全不同了。恒道,是指事物生长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的客观规律。即“可道”。由此可以判断“常道”是错误的。所以说用“道,可道,非常道”,不能再去解释《道德经》了。
以“非常道”或“不一般的道”去认识事物,给人们产生难以捉摸或模糊不清的错觉,削弱人们的勇气与意志,导致人们迷失前行的方向,其结局不可设想。一个社会或一个人首先一定解决“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我是谁,认清自己,是“可道”,为了谁,目标明确,是“非恒道”。只有目标清楚与方向正确,明确了前行的道路,才有奋斗的动力。人没有目标与信念,看不清自己所要走的“道”,就十分危险。道是“是”,不道是“非”,“道”的正确与否,就是成功与失败的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就是道之主体,为人民服务就是道之方向与重任。历史实践证明,尤其是历史重要的转折关头,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发展之主体,社会才能发展与进步。
有的人说:道是说不清楚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宠辱若惊,则大患若身;上善若水,水得万物而不争,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试问,老子说得不够清楚吗?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之道。
三、“非恒道”的论证
老子思想中的哲学思维在《道德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天与地,无与有,上与下,难与易,前与后,多与少等等都是哲学的一分为二。那么“道”概念中也这样分的。道,分“恒道”与“非恒道”,形成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贯彻于万事万物的生长发展之中。老子为什么把“恒”字改成“可”字,就要正解理解什么是“恒道”。恒道,是指事物生长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是不变的,可以传诵或讲解的,即称为“可道”。只有过去发生的事物,才能去总结其规律,才能去传播去学习。非恒道,则是事物生长发展中现在及未来发展过程中正在变化的客观规律,是在“可道”的基础上变化中的“非恒道”。可道,是认识“非恒道”的基础。非恒道,是发展变化中的“可道”。可道,不能代替“非恒道”,将“可道”照搬应用到“非恒道”中去,这是人们认识中容易常犯的错误。故曰:道,可道,非恒道也,这才是对《道德经》的正确解读。
“道”分为“可道”与“非恒道”。什么是“可道”,什么是“非恒道”,这二者的概念没弄清楚就无法解读《道德经》真正内涵。“可道”与“非恒道”有什么关联,有什么区别,对“道”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把“可道”与“非恒道”混为一谈,是极其致命的错误;对事物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偏差,导致事物命运的改变与误判。认识万物之道的关键,就是要理顺“可道”与“非恒道”的关系,正确认识把握“道”的演变方向及客观规律,将“道”的概念运用到世界万物中去,方可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与此对应的,名,可名,非恒名,而不是“非常名”。“可名”是过去规律的名称。“非恒名”是现在及将来正在发生变化规律的名称。道无名有,道0德一,无中之有,有中之无,万事万物不断地螺旋式地阴阳互抱前行,构成了人类乃宇宙伟大的历史长河,一代又一代。岁岁年年。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诗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如何去认识事物的生长发展之道,就应该“恒无欲,以观其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是道之本体,一切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方针与政策及行为,就是道的运行方向。如果有违背人民的意志,损害人民的利益,就会造成社会的腐败与倒退。相对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把握“道”的方向,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物质上要“去甚、去奢、去泰”,在精神上“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才能做“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方可达到“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依照“可道”的足迹,找寻未来的“非恒道”的发展方向。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就能达到“无为无不为”最高境界。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身生长发展之道,从家庭条件、教育程度、社会环境、兴趣爱好与努力程度,可以判断其生长发展之道。如果能掌握自己本身之道,就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不再迷茫徘徊。实践证明,一个成天赌博的人,不可能有所成就;一个游手好闲的人,肯定一事无成;一个没有品德的人,肯定做的是损人利己之事。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会去帮助别人。什么样的人庸碌一生,什么样的人成就一生,其实都十分清楚明白。
“可道”是一个事物过去的总结,“非恒道”则是“可道”基础上变化中事物生长发展的客观规律,万事万物都是在“可道”与“非恒道”的变化与转换中生存与消亡。通俗地理解,“可道”是一个人过去式的总结,“非恒道”是一个人现在将来式的走向。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及将来构成了一个人的“道”轨迹与方向。即人一生的命运。从“可道”的基础上,能够预测“非恒道”的发展方向,其命运如何都是自己奋斗与汗水的多少来决定的,道生德养万物长,前程是自己把握的,故曰“夫唯无以生者,是贤于贵生”。
我深深地感觉到《道德经》是治国之本,修身之要,她全面阐述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一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与人类智慧的无穷宝藏。
责任编辑:常梦恬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