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朱鹮保护站人工繁育中心饲养部部长刘义是土生土长的洋县人。从小,刘义便常听当地老人说起被视作“吉祥鸟”的朱鹮,他们形象地称之为“红鹤”。可惜的是,童年的刘义却从未见过这种“吉祥鸟”。
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的朱鹮生态园(张巍/摄)
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耗时三年全国调研,在秦岭南麓的洋县姚家沟发现了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据分析,得益于当地农民传统耕作方式的沿用,造就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则满足了挑剔的朱鹮对于水、空气等各方面要求。因此,这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选择在此栖息。
消息一出,传遍世界。但是,科学家们的心中却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找到了朱鹮,忧的是已在灭绝边缘的朱鹮将何去何从?朱鹮保护站应运而生。工作人员采用最“土”但也最有效的“人随鸟走”保护策略,对朱鹮进行“一对一”监护。
朱鹮进入繁殖期后,他们在树下以及与鸟巢平行的地方各搭一个值班棚和一个观察棚,24小时守护朱鹮。为了防止蛇、黄鼠狼等朱鹮天敌上树吞吃卵和幼雏,他们在树干上抹黄油、安装刀片架、挂伞形防蛇罩、在树周围撒雄黄……
为了得到姚家沟村民的支持、共同参与朱鹮保护,他们给沟里修小水电站、建小学,帮村民种木耳等经济作物增收,说服村民在稻田里不再用化肥、农药……一切只为给朱鹮营造一个与人和谐共生的环境。
功夫不负有心人。据统计,1981年至1990年间,朱鹮在姚家沟成功繁育10窝,产卵30枚,出壳20只,出飞幼鸟19只。
1990年,25岁的刘义相应洋县政府的号召,参与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朱鹮保护项目,成为保护站的一员。跟随朱鹮保护专家,他每天在朱鹮的夜宿地和觅食地穿梭往返,蹲在田间地头记录朱鹮活动。人们都说这项工作日复一日,枯燥乏味,可三个月结束后,刘义却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自此,保护朱鹮成了他最为骄傲、最津津乐道的故事。
刘义照料受伤的野生朱鹮(张巍)
1992年朱鹮生态园落成,刘义从野外保护转岗到人工饲养。转岗第二年,刘义和同事遇到了一次受天气影响朱鹮弃巢的情况,于是,他们就将弃巢中的卵带回饲养部进行人工孵化,最终,成功孵育一只朱鹮幼鸟。此后几年,他们还经历了经自己人工饲养成年的朱鹮产卵并成功孵化三支小鸟的激动人心。工作越发得心应手起来。
饲养部不仅负责朱鹮的人工繁育、野化训练等工作,还肩负着照顾受伤野生朱鹮的任务。在刘义看来,人工繁育朱鹮数量逐渐增多之后,还是要把它们放回野外、增加野生朱鹮的种群。
如今,刘义已是人工繁育中心饲养部部长,但每次放飞野化朱鹮时的牵挂却始终如一:“这一只只由爱浇灌长大的吉祥鸟回到大自然能适应吗?”它们能躲过天敌吗?”“我们还能再相见吗?”
正是在刘义这样的朱鹮保护人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全世界朱鹮数目已经达到了7000余只。刘义说,这是三代朱鹮人不懈努力才取得的成绩,过去几十年间,朱鹮的保护理念也发生了变化。“由保护它们的数量,向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和环境在逐渐过渡。因为,当环境好了之后,朱鹮自然就会繁殖、种群也自然会随之扩大。”他说。
这名从事朱鹮保护工作30余年的共产党员表示,朱鹮人要守初心,保护好朱鹮种群,让吉祥鸟在曾经分布的地方重新飞翔。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