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经济学人》相关报道截图
去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与热议。
中国致力于“三赢”
时隔近一年,中国的“双碳”目标取得了哪些进展?近日,东京经济大学副教授佐藤一光在日本《周刊经济学人》(2021.7.13)刊载文章称,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已跃居世界第一,同时森林面积也在迅速增长。在光伏太阳能发电领域拥有压倒性份额的中国,正逐渐掌握“脱碳”领域的世界主导权。
该篇名为《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两手抓,中国脱碳速度两倍于美国》的文章谈到,按照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测算,到202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美国2009年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将以美国当前两倍的速度,提高碳排放效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碳排放量控制在2019年的碳排放水平以内。该文认为,“以目前实际成绩来看,中国有望实现这一目标”。
文章提到,中国迄今为止通过经济高速增长和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凝聚了全国上下。在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发展成果在地区间的再分配处于优先级。中国正致力于“三赢”:达成高水准的环保目标、实现经济增长、改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的16%,预计在2030年代达到25%(来源:人民网)
中国特色的FIT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开始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推行“绿色新政”。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于2008年超过日本,2016年超过美国,2019年达到世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的四分之一。
文章认为,与先行的欧洲、日本一样,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得益于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IT)。“但是中国的FIT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日本面向全国电力消费者统一征收附加税,用于购买太阳能、风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转化的电力。而中国征收的可再生能源赋税极低,并采用补贴形式反哺相关费用。同时,中国的电力公司制定了差别化的电费标准,经济发达的省份缴纳更多的电费。政府再以这部分电费为基础,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文章强调,中国的“绿色新政”在推广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也致力于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文章另指出,中国的“双碳”战略并不局限于普及可再生能源。作为森林大国,中国的森林面积从1990年的1.6亿公顷扩大到2020年的2.2亿公顷,世界森林面积占比由3.7%提高至5.4%。短短30年间,中国的森林增长面积甚至远超日本国土面积(3780万公顷)。仅2017年全年,中国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量达到11.1亿吨,是日本(8000万吨)的10倍以上。
(来源:央视新闻)
随着“碳中和”在国际社会的重要性日益提高,通过可再生能源生产的产品将具备更强的竞争力。“绿色国际竞争力”今后或将成为重要课题。文章认为,中国当前具备两大优势:一是中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且国内经济欠发达省份可低价购入;二是其他国家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时,依赖于中国生产的发电机。
文章最后表示,当前国际市场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七成集中在中国,此前起步晚的风力发电机生产领域,中国也正迎头赶上。“不远的未来,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或都将离不开中国生产的发电机及其零部件。”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光伏太阳能组件产品生产现场。2019年,该公司已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企业。
中日在“双碳”领域的合作可能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动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今年5月26日,日本国会参议院正式通过修订后的《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日本政府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根据新法,日本都道府县等地方政府有义务设定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具体目标,并为扩大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定相关鼓励制度。这也为中日两国在光伏太阳能发电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机遇。
4月新闻发布会上,佐川急便发布的电动轻型汽车样车
另外,今年4月,日本第二大快递集团SG控股公司旗下的佐川急便宣布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将向中国广西汽车集团预订7200辆小型商用电动车用于配送货物。中国产电动车登陆日本市场的新闻一时引来热议。对此,日本经济记者浦上早苗便预言,中国电动车(EV)行业在经过激烈的试错与竞争淘汰后,很有可能诞生出继美国特斯拉之后的巨型企业。但客观而言,新能源汽车研发应用方面,中日两国各有所长,日本在油电混合动力技术、氢能源研发与利用等方面走在了前列。在市场开拓、技术研发等方面,两国相互取长补短的合作空间依然巨大。
今年东京奥运会上,“更团结”历史性地加入到了奥运口号中。全球性的挑战不会因为奥运会闭幕而消失。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近期目标也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也罢,国际社会应用“更团结”的眼光去看待国与国间的竞争与合作。
图片源自网络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