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业内专家建言“双碳”目标下的低碳转型

发布时间:2021-08-27 17:07:24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8月26日,由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举行。此次论坛以“双碳目标下产业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为主题。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出席此次线上论坛,围绕低碳产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数字化赋能产业低碳转型等问题建言献策。

刘世锦:绿色技术是中国经济增长前所未有的新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碳中和目标将给中国发展带来产业、技术、发展方式的系统性变革。绿色技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很大变化,过去人们往往认为绿色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矛盾,但现在的绿色技术既做“减法”,比如污染防治;同时更多是在做“加法”和“乘法”,比如低碳、零碳等新技术,以及催生和利用这些新技术的绿色投资。

刘世锦预计,这将带来百万亿元人民币级别的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前所未有的新来源,“谁看到这一点谁就有可能抓住新机遇”。他表示,在力争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中长期绿色转型与短期经济平稳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降低增长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基础下人为打乱正常供求秩序。”

刘世锦认为,总的来讲这一过程要立足长远,稳步推进,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应当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分阶段、有步骤稳步推进。

“过去我们讲破旧立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在这次绿色转型中应该是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刘世锦说,当前绿色转型着眼点要放到形成新的绿色供给能力上,有了新的才能替代旧的。绿色转型应遵循一些重要原则,包括低碳、零碳产业发展先于高碳产业退出,人员安置和就业发展优于资产处置,供给安全平稳作为绿色转型前提等。

黄震:不要一谈到“电力零碳化”就说“弃煤”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指出,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长期以来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战略支撑作用。未来面向碳中和,化石能源会转变成一种保障性能源,其中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是目前实现大规模化石能源零碳排放利用的关键技术。未来,结合CCUS的火电将会推动整个化石能源电力零碳排放,同时提供保障性电力,保证电网灵活性。

黄震表示,在碳中和愿景下,未来新能源发电+储能以及火电+CCUS,会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组合。这一过程是通过技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和转型的,因此要循序渐进、“先立后破”,不要一谈到“电力零碳化”就说“弃煤”。面向碳中和目标,能源转型的方向主要是“五化”。在能源供给侧方面,包括电力零碳化和燃料零碳化;在能源需求侧方面,主要方向是电气化、智慧化和高效化。

转型如何走?黄震指出,重点在于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个系统依赖于遍布全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风电和储能系统,也包括各种虚拟电场和微电网的技术,使常规火力发电从现在基荷电力转变为调峰电力。当然,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实现燃料零碳化,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得到的零碳电力做各种各样的燃料。比如:可以用可再生能源来制氢,也可以合成氨,用于车船等的动力系统,这些都是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

总体而言,黄震认为,面向碳中和的能源转型,其核心是以一种颠覆性、变革性的能源技术作为战略支撑,形成全新能源大系统。这不是“赛道超车”或者“弯道超车”,而是换了一个赛道,重新定义人类社会资源利用的方式。

邹骥:“双碳”转型重构产业顶层设计有六方面需考量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双碳”转型的核心应聚焦在重构产业,而重构产业的顶层设计有六个方面需要考量。

邹骥认为,具体来看,第一是达成愿景共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必然要发生转变和升级。有了“双碳”目标后,需要把碳排放的额度看成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实现“双碳”目标也会产生新的需求,例如新技术、新设备、新服务、新制造,这使产业发展可以形成新动能。

第二是在全国范围和不同时间尺度上,例如“十四五”、未来10年乃至未来40年,设立积极稳妥的减排目标并向市场主体分解目标,确定碳资产产权。

第三是“双碳”转型需全国一盘棋,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发挥各方比较优势。上述比较优势可能体现在资源禀赋、经济区位、地理区位等,也可能是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比较优势,总而言之要扬长避短,达到整体全国范围内费用效果的优化。

第四是加速推进发展碳市场的定价机制,以市场机制作为优化配置碳资产的基本手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第五是加强过渡过程管理,做到先立后破、升降有序、公正转型。邹骥表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产业要上升;有的产业要下降——比如水电、风光、设备制造、市场服务——这些产业毫无疑问会在“双碳”目标下上升,但是一些高碳产业可能在未来40年里会逐渐收缩下降。

第六是建设完备的政策和治理体系。邹骥说,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保证不搞“运动式”的碳中和。在中国实现碳中和路径中,需要有一个多部门参与、多举措并举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从这六个方面发力,最终就能够从现在全口径的温室气体120亿吨左右,降到2060年的0。大家看到这是很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有40年的时间,也不算长,要在顶层设计上逐一落实,知道在哪个地方分解多少指标。”邹骥说。

王毅:未来10到20年循环经济将进入非常快的增长期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表示,循环经济无论对于资源效率、资源综合利用及碳减排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碳中和转型发展过程当中,循环经济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在未来10到20年中将进入非常快的增长期。

王毅表示,循环经济对于资源的效应将发挥很重要作用,有机构研究指出,循环经济对碳减排的贡献可以达到50%左右。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都在推动以碳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并提出了相关规则,欧盟、美国、日本等在“绿色新政”、推进碳中和的过程中,都把循环经济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的阶段,特别是“双碳”约束下,一些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关键资源的需求非常高,其安全供给也会变成很大的问题,所以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的手段使资源得到有效供给和利用,是一个重要挑战。

对于未来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王毅提出五点建议。第一要完善重点循环经济制度的时间表、优先序,特别是全国人大要统筹制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法等一系列法律。第二是在发展城镇循环经济中需要加强试点和商业模式探索,特别是针对城市的循环经济综合运用服务制度做一些工作,在消费层面推动推动绿色消费。第三是把循环经济和减碳微观机制完善起来,测算碳减排的贡献需要微观的核算、指标的评估。第四是加大循环经济领域中对减碳关键前瞻性技术的开发,包括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制造的燃料、材料、化学品、水泥都有很多颠覆性技术要开展。在标准引领中,希望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最后是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