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非遗节”现场
中国报道讯 (记者 陈沛林) 6月17日,是第六届中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第八天。记者来到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博览园走进了世纪舞(东)大厅,参观 “非遗”宝贝展示。
竹编非卖品
在世纪舞(东)大厅里面有藏药展、传统手工艺及成果展、非遗创意展,各个展出板块展品众多,琳琅满目。有的展品非卖,仅供参观拍照;有的产品展销同步,购销两旺。展厅里,参观者、参观之中购货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民间糖塑展示
往大厅里走,记者发现人们围成一个圈,走近一看,才知人们是在参观糖塑手工制作。那位民间艺人年龄40开外,面前仅有一个小摊,小摊上放着一个插放糖塑作品的草把子类的物件,上面插有不同造型的糖塑作品——飞禽走兽一类的。这位糖塑艺人主要是将加热成融融状态的糖用一个小勺子在平板上“浇铸”式地塑造出观众中的客户需要的飞禽或走兽并成交买卖。记者发现因其糖塑制作必须依附于平板(通常木板或白铁皮),除了糖自身占有一定的空间外,糖塑作品总体还是平面的。
木雕《蟹篓》
木雕《蟹篓》(背面)
左转过去,记者来到一个木雕艺术作品展位,一下子就被一件《蟹篓》的木雕作品吸引住了。仔细参观这件艺术品,左瞧右看,想寻找一个角度拍照,甚至提出请工作人员将《蟹篓》移到背景简洁的地方,以实现拍一张好照片的愿望。结果,工作人员以移动作品担心损坏为由婉言拒绝了记者的请求。不得已,还是尽力拍下了《蟹篓》这一凝聚木雕艺术家心血的作品。目击者无不赞叹,没有时间、汗水、心血和精湛的技艺的结合,是不可能有如此作品展示于世人的。
据了解,这个展位的负责人是刘国通,他主要从事沉香、檀香木等特种木材的开发,进行木雕、竹雕为主的工艺品创作设计、古典创作及其生产经营。刘国通告诉记者,他在都江堰建有工作室、雕刻艺术博物馆,从艺二十多年拜过名师也教过众多徒弟,以传承民间雕刻技艺,现有弟子遍布各地。
刘国通现场雕刻《鹦鹉,》展示木雕技艺
刘国通的展位就有非卖品和展销品。他和弟子及其工作人员就是想借第六届中国成都“非遗节”展示雕刻技艺,推销艺术产品。他还在现场为参观者展示雕刻技艺,以一块木材加工雕刻一只鹦鹉,其大致的轮廓已经显现。他巧妙地利用木质“因势造型”,十分独到。那鹦鹉的喙的颜色与其身体对比明显成为亮点,记者以为是移花接木粘上去的,便问:“鹦鹉那喙是粘的木质吗?”刘国通:“不是。你看这完全是一个整体。我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个色彩差异进行设计、制作的。”刘国通雕刻的鹦鹉还没完工,还是粗胚子,他的回答完全可以被实物证实是客观的。
发现与创造美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魅力的核心恐怕就来源于此。刘国通的现场雕刻技艺演示无声地在告诉人们。要闭馆了,记者无法与刘国通交流就匆匆道别。
18日是成都“非遗节”最后一天。记者又来到世纪舞(东)参观,看了随缘秀、浙江绣展销,在一个转角处又发现了围观的人群,便凑了过去。嗨,又是传统糖塑那玩意!在靠近点看,此糖塑非彼糖塑啰。
马电坤吹糖人
只见一五十开外的略显瘦些的艺人,扯了一小团糖就在手里颠来倒去,然后团成团并用手指戳成凹形,取了空管挨着凹型口并捏弄,再选一进气口开始鼓起腮帮向面团内空中吹气,边吹边对糖团进行造型制作。不一会,一只形如豹子的糖塑作品就交到了客人手里。再看,一头小猪成交了,一只可爱的小鼠成交了…….记者只看得目瞪口呆。
后来得知,这位糖塑人是河南马氏吹糖人马电坤。“一个作品得一口气做成”马电坤说,“一气呵成,连续做上几个糖塑作品的确也累人,但是,我们是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全天都是站着工作都能坚持,身体不好是不行的。”马电坤在劳动中不仅创造美,收获成功的喜悦,也获得经济收入,脸上充满喜悦和自豪。
“你的技艺传承后人吗?”记者问。“传呀。儿子已经学会了。”马电坤答道。
“有没有传男不传女的遗训?”“没有。”马甸坤说,“我有儿女,都传授,女儿也在学习。还传了马氏的侄儿侄女。我有个徒弟就是四川人,现在辽宁干吹糖人工作。”
“你这次咋不邀你的儿女或徒弟一起来助阵?不是有上阵离不得父子兵吗?”记者追问。马电坤:“儿子在一个厂里工作,女儿不便来,还没完全学会。儿子只是春节放假来助我。”当问及“徒弟不愿回川来,是不是因为师傅在此有所顾忌?”马电坤对此笑而不答。
他告诉记者,“我们干的这门子技艺属于传统糖塑中的吹糖人。在马氏家族传到我的儿女已经是第17代了,我是第16代传人,父亲是第15代。至今,父亲已经73岁了,仍然在西安吹糖人。”马电坤越说越带劲,脸上的笑容就透出了无比的自豪。他还要求记者从网上了解他们的情况信息,并相互交换了名片。
竹艺《塔》(非卖品)
记者手记:参观了“非遗园”展出和民间“非遗”传人的现场技艺展示,令记者非常欣慰。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在民间;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方面都有了不少的传承人。因此,无论是保护、挖掘、传承,还是发扬其光大都是令人高兴和欣慰的。
非物质文化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相信前有古人,后更有来者,一定会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基础上发扬光大,造福人类,丰富人类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