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今日开幕
发布时间:2017-06-20 15:32:21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6.16-6.18来龙湖时代天街边逛边吃边耍
中国报道讯(记者吴蜀丰 特约撰稿杨天佑 )今年6月10日是首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弘扬巴渝工匠精神和传统工艺,共同见证重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6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在大坪龙湖时代天街举行。为期三天的博览会以“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上百家重庆非遗项目集中亮相,为重庆市民呈现一场涵盖了美食、文艺演出、手工艺品、趣味互动体验的饕餮盛宴。
今日,博览会正式开幕,重庆市文化委副主任、市文物局局长幸军,市商委党组成员、副巡视员曾诚,重庆华龙网集团总裁、总编辑李春燕,重庆华龙网集团副总裁、副总编辑朱翔,重庆龙湖地产副总经理王兴伟等出席开幕式,为重庆金店、民生轮船、登康等7家第四批重庆老字号企业代表颁发证书,为巫咸孝文、石桥木叶吹奏、新民春牛舞等7个非遗项目授牌。荣昌区文化委员会和重庆布典实业有限公司,涪陵区文化委员会和重庆万正实业有限公司还在现场举行签约仪式,推动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重大项目落地。
据悉,作为重庆市“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本届博览会得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大力支持,活动由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主办,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老字号协会、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龙湖地产有限公司联合承办,重庆文艺网、龙湖重庆时代天街、重庆高屋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及重庆麻哥辣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本次展览面积达8000平方米,国家、市、区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重庆老字号”等近150个项目参展。博览会规模大、项目多、有着丰富的互动活动,为让广大市民更加便利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中,主办方创新性地选择了主城核心商圈龙湖重庆时代天街举办此次博览会。龙湖时代天街带动着大坪商圈的崛起,近年举办和承接了一系列城市级的文化主题活动,成为了重庆重要的文化输出窗口。
今年4月,重庆市旅游局发布2017年度重大文旅项目就有龙湖时代天街,作为辐射大重庆的都市文旅目的地,龙湖时代天街同期举办了都市文化旅游消费节,吸引多个国际级文旅赛事活动落地。国际旅游小姐重庆决赛、龙腾图·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展、“山水重庆”演出……涵盖文化、旅游、消费三大类二十多个主题活动,在五一小长假更是创下总客流量超过100万人次的历史新高。针对城市级大型活动,龙湖重庆时代天街已形成一套全面的应对方案,相信在博览会期间,龙湖时代天街始终能够为每位到场的市民提供优质的消费服务和文化体验。
吃货必知:横扫非遗经典美食 感受儿时味道
老城口的腊肉、武隆羊角豆干、合川桃片、北泉水磨手工面……作为一座“吃货的城市”,重庆的饮食文化渊远而悠长,不少传统美食顺利传承下来,有的不仅成了老字号,还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则通过自我优化、改良,焕发出新的生命。
这些风味美食不乏重庆五斗米、巴倒烫火锅、桥头火锅等餐饮大咖,也有黄南泉豌豆面、醉巴斯麻辣牛肉、合川肉片、万州杂酱面、黔江鸡杂、磁器口陈麻花等特色小吃,堪称现场版的“舌尖上的重庆”。
作为重庆人的骄傲和重庆城市名片,重庆火锅还将进行专题展览,展现火锅百年历史,以及底料制作、菜品选择和汤料配制等工艺环节的演变过程。
耍娃必看:赏民俗歌舞快闪 观非遗服饰走秀
曾经记忆深处的民歌和当下流行的快闪结合在一起,忽然变成一道街头的时尚景观。在重庆民歌快闪环节中,主办方还将把口口相传的重庆民歌进行现场“快闪”表演,熟悉的旋律将把市民带回儿时回忆。
石柱、黔江、彭水等区县也将为观众献上三场非遗展演,包含近30个传统音乐、传统舞蹈节目,其中苗族民歌《娇阿依》《太阳出来喜洋洋》《黄杨扁担》以及川江号子等都深受群众喜爱,广为流传。
此外,主办方将组织两场非遗类服饰走秀表演,体现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其中,“时尚夏布”专场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荣昌夏布为创作元素,推出夏布服饰“流夏”“蓝·衣夏”“YI”“当夏”四大系列;“传统服饰”专场则侧重展示苗绣、西兰卡普、蜀绣、旗袍的独特魅力。
文艺青年:近距离观摩手工艺品 交流和体验
博览会期间,蜀绣、漆艺、陶艺、版画、夏布、梁平竹帘、北碚蝶翼画这些流传千百年至今的手工艺品,都将与市民一一见面。其中,以色彩艳丽、富有立体感著称的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其刺绣呈现的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等造型,栩栩如生,包你大开眼界。
而荣昌夏布则以“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取胜,是当之无愧的夏天衣料佳品,又因在材质和工艺上与棉麻相似,故颇受当下文艺青年青睐。荣昌折扇同样因工艺精湛、花样繁多而深得老百姓喜爱。山神漆器将以其亮丽的风姿,展现她光彩照人的形象,让你分不清是漆还是瓷。
此外,主办方还特意设置了部分互动、体验内容,如剪纸、陶艺等,让爱好者在学习、交流和实践中感受传统知识、技艺的增长和文化传统。
责任编辑:柴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