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明天就开始清明假期了,我们还是来看看视频放松一下(*^_^*)
今天报道君仍然继续推出《创新中的中国》系列微视频,记录中国的创新故事。在这个系列微视频里,我们选取了六位科学家,请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创新故事。
在未来三天假期中,报道君也将一天推送一集,欢迎关注。
△ 欢迎点击视频
《创新中的中国》第2集:《走近水下机器人的故事》
一杯水,一支笔,两盆绿植,三叠资料。这就是小编所见的已工作二十几年的科研工作者办公室的布置。这个办公室的主人是谁呢?
他就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李硕。1992年至今,一直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从事水下机器人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参与或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和中科院等水下机器人相关项目。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李硕两次携带“北极ARV”参加了我国第三次与第四次北极科考,获取了大量基于海冰位置信息的关键科学数据,成功实现了冰下多种测量设备的同步观测,不断刷新了我国水下机器人高纬度作业记录。
解读中国工作室推出《创新中的中国》系列短片,记录中国的创新故事。今天将镜头转向"中国海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李硕,听他讲述有关水下黑科技的故事。
对于潜水器,其实大家并不陌生。小编现在还清晰地记得2012年6月27日那天,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7000米级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这标志着我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其实除了深海载人的“蛟龙”号,咱们潜水器家族还有无人无缆的潜龙号以及无人有缆的海龙号。这些潜水器都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对科研事业大力支持下的成果。
说到潜水器,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它的深度了,截止2018年,中国水下机器人“海斗”号最大潜深达10888米,创造了我国水下机器人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记录。看到这个数字,谁又能想到在1985年,我国的第一台海洋机器人机器人的潜深为199米呢?
沈阳自动化所的科研人员早在1972 年就提出研究机器人的想法。根据国内市场需求,1979年,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新松为首的团队在国内最早提出了海洋机器人研究计划。1982年,中国科学院正式立项,开展“智能机械在海洋中的应用研究”。我们国家的第一台水下机器人诞生于1985年, “海人一号”海洋机器人(HR-01)于1985年在南海三亚完成了潜深199米的海上试验。
从1985年“海人一号”的潜深199米,到2018年的“海斗”号最大潜深达10888米,到底是如何达到这样一个巨大的进步呢?
李硕这样说道:“从1992年起,我一直在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从事水下机器人的研发工作。我当时是最年轻的科研人员,很幸运能参与到(863)项目当中去。我参与研发了“探索者”号自主水下机器人和CR-01 6000米自主水下机器人,这两个水下机器人在中国都是首创,基于我们对“探索者”号水下机器人的研发。我们开展了与俄罗斯的合作。经过自由探索和国际合作两个阶段,我们迎来了自主创新的新阶段。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们建立起了谱系化水下机器人家族。我们的水下机器人工作深度从100米到11000米,航程从1千米到几千千米。”
我们所看到的这些数字的改变,最主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科研的入。
李硕这样讲道:“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中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改革前后变化非常之大。我们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建所之后的20年里,我们只开展了几个项目。那时候我们只有百余名科学家, 只参与了一到两个项目。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政府,我们国家有了更多需求,尤其在矿产资源勘探与科学研究方面。面向诸多需求我们设计了不同种类的水下机器人。改革开放带来了对科研更大力度的投入,改善了科研工作环境。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开展更多的基础研究,提升我们的设计能力。”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