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回归的骄傲,永刻在我心上

发布时间:2017-06-29 10:29:17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张国义

回归数年后的一个早晨,有位香港友人陪同我乘船前往香港离岛。船从维多利亚港的码头出发,向东往南驶去。此刻,我们不约而同回望渐远的港岛,朝阳把眼前涂抹成金黄,鳞次栉比的楼宇与水深浪平的海面构成迤逦的城市风光,平静而富有生机。

友人说,这是我的家,这就是我的香港。说话间,他已泪水盈眶。此时,我感受到了他对故乡香港,深情而骄傲。

我不禁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跟香港的结缘,起始于回归之前的数年。也是一个早晨,暑气未消,学生时代的我站在故乡一座桥上,收音机里播出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香港要回到祖国。我思绪缥缈,香港回归的时候,我会在哪里呢?

这只是一闪念的想法,没想到在多年以后,我居然有幸参与了香港回归和交接的事务,用青春和汗水与香港结下深切情缘。

回归之后,香港与内地经贸交流更为频繁和密切。作者出席CEPA签字仪式。

亲历回归时刻

我开始从事香港工作时,回归准备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还记得,迎接回归的日子里,喜庆热烈兴奋期盼的心情,成为中国人美好的集体记忆。当时,一首激越动人的歌曲萦绕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那是香港几位著名歌星一起演绎的这首《回归颂》:

七月的艳阳,照遍香港/回归的骄傲,永刻在我心上/每颗中国心,充满了喜悦/百年的岁月,抬头挥手别/从明天起,前途无量/让阳光普照四方

万众一条心,手牵手/为香港,团结就是方向/七月的艳阳,照遍香港/回归的骄傲,永刻在我心上/祖国的智慧,港人的坚毅/同心合力去,实践一国两制

歌声伴着回归的脚步,在耳畔、在心里。新香港,扑面而来。

回归前夕,我随前期工作组进入香港。驻地在太平山山腰上面的摘星阁,俯瞰窗下,港岛美景尽在眼底。晨起常常云雾缭绕,晚间轻拢慢涌。

20年前的6月30日,香港几乎下了一整天的倾盆大雨,历史上极为少见。交接大典结束后,已是凌晨时分。走出会展中心新翼大厅,身边的港警制服帽子已换上了紫荆花区图案的警徽。一个伟大时代的到来,从细节体现出来。

此时,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夜幕中消失在茫茫的南中国海。此后彭定康再来香港,就成了这块土地的客人。

第二天,大地重光,万物明亮,香港迎来回归后第一个黎明。

在经历昨夜盛事后短暂休息,我早晨五点起床乘车前往启德机场参加欢送中央领导回京。从太平山上驻地出发,山路蜿蜒,穿街走巷,目光所及,所有楼宇建筑的门庭之上、出租车的天线、轮船游艇的桅杆,都悬挂着鲜红耀眼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一派焕然一新的喜庆。就在一天前,满眼所见的,还是蓝色的英国米字旗。巨变后的此情此景,让我切身感受到,香港“改朝换代”了!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不由得感叹,政权更迭而不动一兵一卒,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祖国的伟大,是“一国两制”思想的伟大。还那首《回归颂》歌词唱得好:“祖国的智慧,港人的坚毅/同心合力去,实践‘一国两制’。”

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是1997年回归之时,中央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现在成为香港旅游的著名景点。

传递爱港之情

五星红旗下的香港,步履依旧匆匆,笑脸更加灿烂。

一张又一张亮丽成绩单摆在世人的面前。20年里,香港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冲击,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自由开放、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中央对香港的关爱如舐犊之情,发自肺腑。2003年春夏北京非典正凶,我5月7日登上首都机场一架大型飞机时,偌大的机舱仅寥寥数人,多数旅客口罩蒙面,空气异常紧张。目的地是深圳,飞机因航班调整落在了广州。平日繁忙的白云机场,停靠着一排排身躯庞大的飞机,发动机被厚实地包裹起来,那是多日停飞所需要的保护措施。下飞机后,我们一行人匆忙上路直奔深圳。此行的任务,是为了专程把中央政府援助香港抗非典物资移交特区政府。8日,首批逾百万件物资在深圳皇岗口岸移交,这是按照特区政府提出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的防护服、防护鞋套、眼罩、口罩等。那天天气很好,艳阳高照,往日常年繁忙的皇岗口岸,却显得门庭冷落。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回归20年里,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强力支持数不胜数。全球各地,也处处留下祖国对港人血浓于水的缕缕深情。曾几何时,四海天涯的港人,遭遇困顿时,往往求助无门。如今祖国之冠盖为香港同胞遮风挡雨,港人在海外遇到困难,我驻外使领馆总是及时热情伸出援助之手,令港人在危难中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

一桩桩,一件件,香港与祖国的命运密切连在一起,香港同胞与祖国人民共担风雨,共享祖国强大的荣耀和自豪。

见证历史担当

20年沧海一粟,20年日新月异。香江之滨涌动的海潮,香港同胞的喜乐冷暖,始终牵动着北京。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西柏坡,他满怀深情地说:“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69年前的1948年,也是在西柏坡,毛泽东在这个山村里为新中国谋篇布局时,就已经打下了对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腹稿。20世纪80年代初,解决香港问题瓜熟蒂落,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打开了香港和平回归的通道。

对于山沟沟里走出来进城赶考的共产党人来说,在收回香港之后,治理一个现代化的资本主义香港,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考题。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里首次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定为“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什么新形势?就是港澳回归了,党的执政能力要包括“一国两制”国策下,保持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港澳长期繁荣稳定。2007年十七大报告把上述提法上升为“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课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港澳工作提出了两句话,指出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从“崭新课题”到“重大课题”,再到十八大“一句话”变成“两句话”,字斟句酌,可以清晰地体会到,我们这个伟大政党所葆有的历史担当与创新精神。

写下这些文字的此刻,北京正是雨天,窗外嘀嗒如弦。想起香港的屋檐总是妥帖的,行人一路都有封闭的庇护,让人感觉到浓妆之下香港的一份素颜的美丽,让人喜欢那里。

不久前一位同学联系我,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从打拼多年的大洋彼岸搬迁到香港定居,相约在香港聚聚。我期待着故友重逢,尤其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日子里,让回归的骄傲永刻在我心上。

(作者工作单位为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