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如何做好“双碳”传播工作?洱海论坛专家齐聚献计献策

发布时间:2021-10-14 12:39:00 来源:中国报道

10月9日,2021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洱海论坛)在云南大理举行,由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与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企事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道企业海外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承办的“‘双碳’目标:企业形象建设新机遇”分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包括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在内的数十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企业如何做好“碳传播”工作。

企业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主体,在思考“怎么做”并践行低碳减排、绿色发展之余,“怎么说”也同样重要。做好“双碳”相关传播工作,有助于中国企业塑造良好的全球形象。

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范红表示,企业在“双碳”相关工作中树立的形象既事关企业声誉,也有助于国家形象的建设。具体到传播来说,首要考虑的应是用行动来“以行践言”,即用无声的行动来做表率性的传播;其次应全方位关注不同层面的传播工作,例如面向企业管理层、员工、客户的传播,同时加强与政府的合作,成为推动“双碳”工作的楷模;此外,公关传播也是重要的方面,例如赞助、组织活动等。她强调,为了实现“双碳”目标,企业必须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有规划、有持续性地付出行动。

全球范围内低碳转型绿色发展议题备受关注,为“双碳”目标下中国企业全球形象的建设提供了好的契机。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战略研究部副主任翟慧霞从国际传播的角度分享了在“双碳”目标下讲好企业绿色发展故事的四大要点:一是要深刻认识企业践行“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有务实、专业的碳传播内容;三是传播形式丰富多元、借助多种平台和力量发出声音;四是加强本土传播,讲好企业跨国碳中和的故事。

商道纵横总经理兼共同创办人郭沛源将“碳传播”的特性总结为具有专业性、国际性、外部性和公众性,并由此提出了企业做好“碳传播”工作的五点建议:“摸清家底”,先明确哪一个环节的排放量多再发力;知己知彼,促进不同行业间的战略协同,优势互补;针对不同层面、领域的受众因群施策;在宣传中突出相关项目的亮点内容;采用可视化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最直观的表达。

中国石化党组宣传部新闻(舆情)室主任俞国明指出,碳中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有着充分缓冲时间的过程。针对配套的“碳传播”,他强调在宣传工作中应贯通四个环节。一是要切实做好“双碳”相关工作,“做得好”是“说得好”的前提。中国石化目前正在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布局和发展,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到2025年要建成光伏发电站7000座、充换电站5000座。二是企业高层应以身作则,积极投身“双碳”宣传,让企业上下坚定信念、达成共识。三是在宣传工作中利用媒体渠道推送新闻,维持话题热度。四是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进行差异化传播。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同样强调,坚定信念是企业做好“碳传播”工作的前提与关键。她认为,企业自身先要对“双碳”目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主观上认可相关工作的重要意义,而不仅仅是迫于业务需求或上级指示。其次,在做到“让自己相信”的基础上,还要“让别人相信”。晶科能源曾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分享减排经验,让中国的绿色理念在国际上被听到。最后一步则是促使别人的“相信”变成“行动”,这个过程需要付出成本与牺牲,晶科能源当下所做的正是通过技术提升来补齐光伏行业成本高、占地大的短板,让新能源的应用逐步普及。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处品牌传播高级顾问周媛认为,企业应通过品牌传播在政府、公众及社会组织三方实现对“双碳”目标的观念倡导。为此,应关注两大联合传播方式,一是行业引领型,通过行业标杆的低碳转型实践推动上下游企业的联合转型效应,二是公众倡导型,结合环保节日等契机,向公众普及推广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与成果。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企事业委员会理事长陈实为分论坛作总结。她表示,“双碳”目标下的企业形象建设是摆在有关各方面前的一道大题,也是一道难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涉及到横跨各领域的诸多议题。为此,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将继续服务于广大企业,在国际传播创新发展方面不断探索新的路径。

“中道企业海外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由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原中国报道社)联合北京商道纵横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20年发起成立,通过战略咨询、课题研究、报告制作、案例分析、培训交流、展览展示、论坛会议等多种活动,致力于为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导,用企业好形象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责编 |肖潇

编辑 |姚琬昱

出品 | 企业外宣智慧传播工作室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