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大美宁乡最美是乡村

发布时间:2021-10-19 16:03:14 来源:中国报道

文/王哲 银晓

宁乡乡村美景。

巍巍大沩山伴着穿越千年的暮鼓晨钟泰然自若,悠悠沩江静静流淌诉说着繁华盛景的蜕变更新……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宁乡沃土,这是一众勤劳聪慧的宁乡人民,他们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强力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

“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和帮助下,我种植了黄桃10亩,去年这一项就为我家增收2万元,因为温差原因,我们这里的黄桃要比其他地方晚一点上市,正好错峰出售,不愁销路。”夏末,沩山乡沩水源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高雪光在自己的桃园忙得不亦乐乎。正是宁乡最热的时候,但沩水源村独有的“小西藏”气候,让热浪也变得温柔起来。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劲吹之下,沩水源村告别了“好女不嫁”“一穷二白”的曾经,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独特的特点,发展特色产业。按照“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上、群众富在产业上”的总体思路,共发展产业茶园1500亩、黄桃1000亩、砂梨300亩、蔬菜60亩,2020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

沩山乡将自身得天独厚的“凉”资源“发光发热”,在“长沙小西藏”美名之上,获评中国(湖南)夏季避暑旅游目的地。乡党委政府引导成立沩山乡避暑协会,致力发展避暑经济,盘活了旅游资源。目前,沩山风景名胜区有避暑农家200多家,床位总数6000余张。2020年避暑季期间,沩山风景名胜区共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带来直接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高峰期日过夜人数达5000人。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因“凉”脱贫、因“凉”致富。

沩山是整个宁乡乡村振兴成就的缩影。宁乡全市干部群众大胆探索、锐意创新,花猪、茶叶、黄桃、葡萄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不仅让大量农户走出贫困的阴影,还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31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通过“两业”增收,宁乡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的2225元增长至2020年的12374元。同时,宁乡市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鹊山模式”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年度改革案例,村企共建“双江口模式”、镇村统筹“老粮仓模式”等集体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得到上级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各村因地制宜,涌现出“产业服务型”“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乡村旅游型”“物业经营型”等一批集体经济发展典型;全市涉农村(社区)全部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32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全面实现“去薄脱壳”。全市紧紧围绕农村“五治”(治厕、治垃圾、治风、治水、治房)重点任务,2906平方公里278个行政村提升了颜值。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568元。全市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50万元以上的达15个。

接续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宁乡市正朝着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稳步前进。

“有10多个劳动力在我这做事,一年工资多的有10000多元,少的也有2000多元。”沩山乡同庆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姜国龙不仅自己脱了贫、有了奔头,还通过“公司+基地”帮助附近乡亲实现了增收。住在附近的妇女、老人不用出远门,平时可以在姜国龙的果木基地做零工。

“所有的早稻我们已经收完了,有近200亩已经插上了晚稻。今年有约70亩稻田亩产量达到450公斤,产量稍低的常规稻亩产也有300公斤,目前卖出去45吨稻谷变成了现金。”“双抢”时节,在灰汤镇,早稻丰收让竹田村的周平香夫妇喜上眉梢。

宁乡市素有“鱼米之乡”“茶叶之乡”“生猪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长沙市“菜篮子”后勤保障基地。粮食生产连续7年获全国先进,成为全国三个超级杂交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基地县之一,烟叶产量稳居全省第二,生猪出栏量稳居全省第一。

“十三五”时期,宁乡市聚力壮大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不断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生产稳定,“菜篮子”产品充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高效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总值明显提升,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里外”都美起来

乡村是农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留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才能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丽乡村既要有“里子”,还要有“面子”。从2018年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五治”,到今年推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计划的“四位”(学位、床位、车位、厕位),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宁乡市纵深推进。今年,在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和“湖南省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县”的基础上,全市将建设美丽宜居村庄230个、省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省美丽乡村精品村4个、省乡村振兴示范村108个,预计到年底全市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9%以上,基本实现动态清零。

徒步在菁华铺乡陈家桥村,第一感觉就是“与城市相比,这里的干净整洁不遑多让”。细心的人会发现,存在了多年的路边敞口式垃圾池在这里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与每家每户相对应的连体式可分类垃圾桶。而与乡野美景融为一体的农村公厕,更是成为村庄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沿着盘旋的公路一路前行,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民居犹如在一幅水墨画中渐次展开:幽静整洁的院落、潺潺流动的溪水……沩山乡“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公路靠雨刷”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如今的宁乡农村,“美颜”模式全面开启,既有都市的整洁便利,又有田园的风光旖旎,大家纷纷感慨道:“房前屋后干净了,居住环境舒适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越来越好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围绕着力提升现代乡风文明水平,宁乡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全覆盖。通过组织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订立村规民约、推出“新风庭院”评选、组建乡贤“五老”宣讲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有力举措,破除陈规陋习,提倡新事新办,使新时代文明新风蔚然成风。目前,278个村(社区)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实现全覆盖,群众对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支持率达100%,对提倡简办红白事的知晓率达80%以上。推进“文明实践云”平台运行,组织20余万雷锋志愿者开展400多场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成功举办“文创博览会”“文产招商推介会”,群众精神生活更加富足。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宁乡将持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上以产业兴旺带动脱贫致富、支撑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力争在从“精准扶贫”迈向“乡村振兴”的征途中走在前列,开启共建大美宁乡、共享富裕文明的追梦之旅……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