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良初
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视为“国之大者”。他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幅幅火热的场景,一次次生动的实践,记录着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动人篇章。宁乡市今年跻身全国百强县第23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作为从楚沩大地上走出去的宁乡人倍感光荣,而宁乡市同样担负着迈向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宁乡市和其他县市一样,要在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发展中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为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做出不懈努力。
实现切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革开放以来,宁乡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未来需要在加大民生支出力度,实现切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民生直接相关支出包括教育、文体传媒、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支出。过去多年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民生支出的投入,但如何确保民生类支出在促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提高民生类支出质量和效益的突破口。
一要提高民生支出的精准性。要把民生支出的薄弱环节和相对贫困地区、相对贫困人群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应,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
二是民生支出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体现改革与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原则,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支出每年均应不低于其他财政支出增长,确保民生类基本公共服务供应满足人民对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与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传媒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是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民生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事关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生活的保障,尽管目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但随着城镇化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将逐步缩小,应列出城镇化推进规划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时间表,使居住农村的居民能看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缩小的进程。
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
要把解决相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贫困家庭就业作为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充分就业是市场经济政府职能之一,何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把就业放在政府工作优先位置,体现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思想。就业是取得收入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有效结合的基本途径,是国家经济运转的重要保证。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宁乡市在“十四五”期间把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为此,完善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体系,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充分挖掘养老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就业潜力,支持和规范发展网络、快递、物流等新就业形态,扩大政府购买基层教育、社区服务、养老医疗等专业化社会服务规模,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扩大公益性就业岗位,着力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员就业。加大政府财政和失业保险基金对就业培训、就业介绍的投入力度,发挥对口帮扶机制作用,积极把相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引导到较发达地区就业。加强对政府就业资金使用的监督,提高就业资金使用效益。
共同富裕首先是收入分配问题,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就是适当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并且缩小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差距,政府在制定企业工资指导线时,应对企业工资涨幅、管理者与工人工资收入差距的最高线、技术熟练工人与新聘员工的工资等级差距等具体企业薪酬要有基本规范,应遵循工资反映劳动者报酬的原则。企业不能通过压低工人工资的方法提高企业盈利水平。企业职工工资要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
对于行业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应该按照行业性质采取不同对策解决,比如资源性行业主要通过加大对资源性行业价格管理、行业内部收入分配规范、税后利润分配管理等途径加以调节。
同时,加强对行业价格和收费的宏观管理,防止借助垄断优势,随意提价,损害消费者利益;加强垄断性行业内部工资与利润分配的规范与监控,防止乱涨工资、不按规定处置企业税后利润。
对于城乡差距,主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使更多农民成为城镇居民,通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同时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有效调节收入、发展差距
通过完善税收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调节个人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与发展差距。发挥税收“扩中、提低、调高”的作用,抑制非法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低收入者收入得到提高,调节高收入者收入。
建立一套综合协调、覆盖居民收入运行全过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险税为两翼、以其他税收为补充的收入分配税收调节体系,从个人收入存量、增量、转让多环节对收入分配进行全方位调节。
对于地区发展差距问题,首先要依靠相对落后地区自身创新发展,没有自身的努力与奋斗,别人怎么支持都是辅助因素;其次,依靠国家实施的地区发展战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支持等,无论自身发展还是地区战略实施,都需要财力做保证,每年因为地区特殊发展需要,都有大量专项转移支付,确保不同地区特殊发展需要,这些都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不可缺少的力量。宁乡市也有相对贫困镇、村,可以借鉴上述做法,建立相对贫困镇村帮扶机制,逐步缩小全市地区发展差距。
解决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保障
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保障与收入提高问题,社会保障制度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工具。其中城乡低保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工具。
要确保城乡低保对象确定的准确,民政部门要联合统计、税务、金融、社保等部门,对全社会城乡居民的收入渠道和财产分别设计汇总的方法与信息平台,精准评估和识别救助对象。注重事前预防,增强受助者风险抵御能力。“亡羊补牢”式事后救助,代价高昂。必须转变社会救助方式,从“亡羊补牢”转变为“未雨绸缪”,增强受助者的风险抵御能力。强化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有效防范资金流失。救助资金流程按规定程序运行。坚持“三公开”“两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救助资金专户存储、专户管理。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的财政供应与管理。确保救助资金的供应,健全救助对象创业与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政补贴政策。
形成“枣核型”收入分配格局
未来可探索建立健全三次分配制度,逐步形成“枣核型”收入分配格局。三次分配是由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础上,以募集、捐赠、资助等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目的帮助低收入阶层和相对贫困家庭生活条件与收入上得到改善的行为与过程。
三次分配制度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新命题,是在人民收入得到普遍提高,但存在较严重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现象,为追求共同富裕提出的新的分配政策。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是三次分配的中坚力量。
为此,要推动三次分配健康发展,必须健全相关制度和法律体系,而且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发展,同时完善三次分配制度,创造氛围,制定政策,鼓励各收入主体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参与慈善和捐赠,社会公德和社会信任也是三次分配活动开展的根基。形成全社会自愿参与三次分配的和谐友好帮扶氛围与机制,促进三次分配健康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初衷。
(作者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