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宁乡交出了一张怎样的“乡贤答卷”

发布时间:2021-10-21 14:23:58 来源:中国报道

文/苏剑波

宁乡市政协主席刘永红为道林镇杨志明社会贤达工作室揭牌。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心系乡土、反哺乡亲的社会贤达,成为乡村振兴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有着积极借鉴价值的传承深入人心。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乡贤”一词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乡村振兴需要凝聚各方力量,近年来,宁乡积极探索乡贤创新机制,搭建乡贤与乡村有机融合的平台,凝聚乡贤、村民等内生力量,着力解决乡村治理难题。

筑就楚沩道德新高地

宁乡历史源远流长,社会贤达几千年以来一直为宁乡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国蜀相蒋琬辅佐江山社稷,贤名远扬;宋代理学大师张栻,奠基湖湘文化,思想影响至今。清代刘典一生戎马,征战八方,战功赫赫,依然不忘初心,倡修云山书院;廖树蘅兴工强国,清除积弊,官商协和,使湖南矿业大兴;著名教育家朱剑凡毁家兴学,创办周南女子学堂,奠定宁乡人会读书的基础。

千年沩宁古韵不息,社会贤达新风劲起。年轻时,他们走南闯北,靠着责任担当、勤劳智慧、守望相助的精神,在各个行业大展身手;事业有成后,他们积极支持参与家乡建设,成为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员、基层治理的润滑剂、扶贫济困的爱心人、优良家风的传承者、美丽宁乡的建设者,营造了楚沩大地政令畅通、邻里和睦、乡风和煦的和谐氛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社会贤达。一位位贤达就是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在楚沩大地上萌芽开花,用善行义举温暖新时代,成为道德文明建设、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倡导乡风文明,开展“道德讲堂”300余场,号召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2万多份;他们助力乡村振兴,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解决了7000余人就业问题;他们热心社会公益,长期帮扶弱势群体,抗洪救灾和疫情防控中主动奔赴志愿服务最前线,筹措了大量救灾物资;捐赠了数百万元抗疫物资,不计回报参与志愿服务。他们在基层默默奉献、发光发热,展现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担当。

他们是红色精神传播者

菁华铺乡乡贤杨志强组织建设的鸟窝山屋场新貌。

在流沙河镇罘罳峰半山腰上,有一幢不起眼的两层农家小屋,走进去才发现内有乾坤,里面是一个超过200平方米的展馆,摆放着总计22000余件红色藏品,其中毛主席像章就有2500多枚,各种红色挂图109幅,这些藏品见证并再现了百年党史发展的光辉历程。

“我对红色文献、器物情有独钟,花了几十年时间搜集了这些藏品,就是希望红色精神能长久地流传下去。”收藏爱好者刘正军介绍,这些藏品是他花了30多年,耗费精力、金钱无数,从全国各地搜集到的“宝贝”,他还在家人的支持下,将自家房子改成了如今的“红色印记”博物馆。如今,刘正军的“红色印记”博物馆已成为流沙河镇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

今年6月30日,大屯营镇党史课题展览馆对外开放,展览采用“文画”结合的方式,描绘出小镇的前世今生,还原本土红色文化的历史画卷,再现了新时代基层不断前进、发展壮大的时代轨迹。

殊不知,作为展览核心的6个篇章71幅画作全是本土画家成五一一笔一画勾勒出来的。成五一在近一年时间里,把对家乡文化的挚爱、对艺术的激情和专注倾注在画中,根据文字脚本创作完成了这些独具红色文化特色的中国画,把别具一格的乡土特色、红色印迹完美呈现在了参观者面前。

“开馆以来,大屯营镇广大党员群众踊跃来到展览馆,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聆听革命故事,接受红色洗礼。”大屯营镇组织委员胡智勇介绍,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在党员教育中发挥了“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作用。

还有大成桥镇77岁的刘章喜,从58岁接触剪纸艺术开始潜心创作,《中华英烈图》《十大元帅图》《吉祥娃娃庆百年》《十大战役》等2000多幅剪纸作品倾注了他对祖国、对党坚定不移的拥护与热爱,他的作品集包括“革命圣地”“中华英烈”“共和国勋章”“伟大复兴”等10个系列,让人们在欣赏剪纸艺术的同时追溯历史、缅怀英雄,深受启迪。“传承红色基因,传播剪纸文化,这是我的两个心愿。”风雨兼程20年,刘章喜一直在实现愿望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还有易伯衡、邓果明、陈桂先等社会贤达义务开展“道德讲堂”数百场,曾良田、汤尚军编排快板、花鼓戏宣传党的政策,陈命桂号召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2万多份……众多社会贤达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身体力行、各展所长,矢志不移传承红色基因、传播道德风尚、推动社会进步,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维护社会治理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是家乡发展的“助推器”

2014年,坝塘镇金洲村贤达陈海军出资20多万元为村上公路装了40多盏路灯,在得知原天花庵和七家湾渡口处的一座人行桥因大水冲垮后一直没有重修,乌江两岸村民来往非常不便,他投入700余万元建起了天花庵大桥。2020年5月,陈海军以社会贤达和政协委员的身份,主持召开民主协商对话会,提议建设一条连通大桥和村级主干道的连接线,群众代表一致同意无偿捐献田土、无需补偿费用,以群众自筹建设资金的方式,建成了这条长900米连接线,进一步改善了当地交通网络和出行条件。

精量重工党总支书记、董事长陈基良多年来累计公益投入超过500万元,用于支持家乡巷子口镇交通水利建设、贫困户危房改造、捐资助学等,公司扶贫车间吸纳了24名当地困难家庭成员,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他还垫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高标准敬老院,让128名老人搬进了新家。在他的倡导下,该公司每名党员联系巷子口镇扶峰村一名困难户,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作为一名贤达,首先要做好表率,所以我第一个主动把自家围墙拆了。”为了美丽屋场、村级道路等建设,菁华铺乡陈家桥村贤达杨志强累计支出近70万元,这一切,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家纷纷自拆围墙,无偿提供改造用地,筹资筹劳建好了鸟窝山美丽宜居村庄。

湖南楚沩香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青华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养殖加盟户100多户,带动周边广大农户实现增收;还有潘继斌、丁国强、罗美元、刘义军、阳海金、姜配良等一大批社会贤达多年来共筹集各类善款超过600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数千个……

多年来,广大社会贤达凭借自身专业、技能、财富和社会影响力为家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积极吸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致力于扶贫帮困,尽己所能贡献智慧,为宁乡的建设鼓与呼,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他们是基层治理的“润滑剂”

沙田乡长冲村的袁雪松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奔跑在西部山区,专门“散是非”、充当“和事佬”,2009年退休后依然牵挂着人民调解工作,截至目前累计经手办理了3600多件案件,没有一件“冤假错案”。如今,年过七旬的袁雪松仍然奋战在沙田乡信访工作一线,协助政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2014年,大屯营镇靳兴村村民朱红九主动申请担任靳江河大屯营段“民间河长”。7年中,他风雨无阻巡河达数百次,每年清理打捞垃圾160余吨,收缴地笼、电鱼设备2000多件。“虽然累点,但是看着河边的美景,看着靳江河水质变好,自己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如今,朱红九依然在河岸奔走,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河湖管护的公益事业中。

疫情发生后,贤达们同心战“疫”,或积极建言献策,或坚守抗疫一线,或踊跃捐款捐物,发挥了重要作用。坝塘镇江如华、周群玲等社会贤达每天熬制300份“清肺排毒汤”中药,赠送给坝塘、回龙铺的防疫一线干部;老粮仓镇社会贤达郑立新,夏铎铺社会贤达文胜华,横市镇社会贤达黄菊辉、李慈君等也纷纷加入志愿队伍,带头维护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秩序,将防疫要求和相关知识宣传到每家每户,筑起了同心战疫的铜墙铁壁。

还有,李可立等贤达常年致力于环保事业,组织志愿者开展巡河除杂和环保宣传,为守住“绿水青山”贡献光和热;郭立彬不顾自己伤残,坚持日行一善;阙惠村、易伯衡、银冬生、李慈君、陈命桂、龚阳初等贤达退休不褪色,利用老干关协等平台,通过举办道德讲堂、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有效传播了乡村文明新风……大家结合“四联五到位”民情大走访等工作,以贤达的榜样精神、感召力和正能量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矢志不移传播乡村文明新风、增强乡村发展动能、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在乡村振兴这场大考中洒下了无数心血和辛勤汗水。

搭建贤达工作的新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新乡贤文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写入其中。

基层需要精神引领,社会风气需要榜样力量,乡村振兴需要带头人,经济发展需要贡献者,2015年,宁乡率先出台《社会贤达评选及管理试行办法》,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播道德风尚、推动社会进步”为导向,用时5个月开展了首届“宁乡县社会贤达”和“宁乡县十佳社会贤达”评选活动,并以最高规格表彰“十佳社会贤达”“十佳社会贤达提名人选”。“社会贤达”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在宁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时,宁乡还将广大社会贤达纳入政协组织体系,作为市政协在乡镇(街道)的重要力量补充,与委员同协商、同参会、同活动、同履职,重点围绕传播乡村文明新风、增强乡村发展动能、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社会贤达引领示范作用,为现代化宁乡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2018年,宁乡按照30%的比例对社会贤达人数进行增补,增补后的社会贤达总数达到458人。2020年,经过推荐、联审、考察、公示,又一次进行社会贤达的增补,贤达人数达523人,他们都是新时代助推宁乡发展大局的新乡贤,成为建设幸福大家园的先行者、传播者、引领者、奉献者。

2021年初,宁乡创新构建“四联五到位”民情走访机制,29个乡镇(街道)、278个村(社区)、2830个组(网络)、48万余村(居)户实现了联户全覆盖。523名社会贤达全部深入村组联户,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身边操心事烦心事1000余件,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水涨船高,党群干群关系愈加密切,凝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其中,社会贤达杨志强、吴速超、陈建斌被评为全市“最美联户党员干部”,社会贤达周群玲、李中元被评为“先锋网格员”。

如今的宁乡,一位社会贤达就是一个能量核,其身边凝聚起一支支爱心队伍;一位社会贤达就是一面旗帜,引领广大群众汇聚起建设幸福家园的磅礴力量。“近几年来,宁乡将贤达工作作为激励先进、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形成全社会学贤达、敬贤达、当贤达的良好局面,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为社会贤达立足宁乡、服务宁乡、建设宁乡进一步搭好平台,为推动宁乡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大更强的政协力量。”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时代、新作为、新征程,宁乡社会贤达工作征程再起。道德光芒辉映日月,凡人善举温暖人心。社会贤达必将感动更多人、温暖更多人,为宁乡的和谐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