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廖东旗
位于煤炭坝镇的昔日火红的煤城今成创意遗址文化公园。
正如其名,湖南省宁乡市煤炭坝镇曾是湖南重要的煤炭产业基地,素有“湘中煤都”“百年煤城”之称。2014年,随着资源枯竭、生态环境被破坏,在政策和市场双重倒逼下,煤炭坝镇煤矿全面退出历史舞台,近400年的采煤史戛然而止。
曾经全镇人口的生计都依赖煤炭的煤炭坝镇面临生存和发展的严峻考验,“让产业从地下转到地上,从地下挖钱变成地上种钱!”煤炭坝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下决心推进煤炭产业整体退出的同时,煤炭坝不等不靠,主动走上转型之路。
建设“湘中门都”
昔日煤城华丽变身成“湘中门都”。
早在2013年煤炭坝镇政府通过多次走访调研,把目光投向了因长沙高铁南站建设而需要搬迁的门业企业。
煤炭坝镇政府锁定湖南乃至中部地区空白的大型门业生产基地,确立了以玉煤大道为轴,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的门业集中区,统一规划安排,改善相关配套,并提高产业的集聚性与技术水准。伴随越来越多的门业企业搬到产业园里,最后镇上形成了一个规模堪称庞大的门业集聚区。
据了解,煤炭坝门业特色产业小镇总规划面积3.12平方公里。近5年来,门业小镇已建成用地1500亩,落户门业及配套企业102家,解决近7500名当地群众就业,人均工资达5000元,总体产值突破98亿元,并保持着每年新增近20家的发展态势,成为湖南最大的门业生产基地。
宁乡市门业协会会长王海峰创办的家美门业是率先搬迁至煤炭坝镇的企业之一。2014年7月,家美门业项目开始建设,2015年1月便正式投产。目前,家美门业产值超过2.6亿元,年产各类门30多万张。因看好门业产业发展前景,家美门业今年准备扩大生产。王海峰说:“煤炭坝镇政府的诚意打动了我,土地‘三通一平’,围墙之外由政府全权负责。当年的承诺一一兑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营商环境好。”
2019年,湖南省公布首批10个特色工业小镇,宁乡市煤炭坝门业小镇入选。近年来,煤炭坝镇秉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新发展理念,努力建成一个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示范效应明显的门业小镇,同时打造成全国采煤沉陷区转型发展的样板和示范。
今年,煤炭坝镇积极响应宁乡市委、市政府打造工业强市的号召,主动作为,启动建设占地272亩、投入2.6亿元的门业小镇核心区,建成后可增加18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以及3万平方米的配套办公区,小镇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如今,煤炭坝镇门业产品覆盖全国,远销海外。煤炭坝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煤炭坝门业小镇将以中高端门业制造、整体家居、智能安防为重点发展方向,强化产品创新设计、个性化定制服务,大力发展绿色健康、时尚创意、智能化的门业定制产业。预计2021年,煤炭坝镇门业产业产值将突破120亿元。
打造“创意煤城”
美丽的煤炭坝镇一角。
煤炭坝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煤矿工业遗存,抢抓机遇建设“工业遗址公园”,市场运营打造创意煤城,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新路。
2019年3月份以来,煤炭坝镇联手潇湘影视集团,以保护矿区文化为宗旨、再生矿区文化为目标,结合影视文化产业及文化创意,通过对矿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矿区遗址的保护和再利用,计划将煤炭坝镇打造成湖南省独具特色的矿山遗址公园和红色影视基地。
记者日前走进由煤炭坝矿区打造而成的创意煤城,这里建立了煤矿工业遗址博物馆,是创意煤城工业文化的核心表现部分。博物馆收藏了数百件反映煤炭坝镇采煤历史的老物件和大型采煤机器,百年煤炭坝历史的缩影在这里重现。煤炭坝镇利用工矿遗址拍摄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共产党人刘少奇》《秋收起义》《英雄若兰》《红船》《何叔衡》等电影电视在此取景拍摄,同时利用工业文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现了从挖煤炭到挖文化的转型,开启了多业态、多形式、多维度的全新城市周边游模式。
2020年,煤炭坝矿山工业遗址公园顺利开园,至今已有上万人次来此研学。煤炭坝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挖掘煤炭坝百年采煤文化,把这里建设成为集党建、团建、工业研学、红色影视、科创文创、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煤矿文化主题遗址公园,这也是煤炭坝镇转型升级后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优“传统产业”
煤炭坝镇还以龙杰建材、龙华建材、晟丰电杆等企业为龙头,积极培育市场,整合发展资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建材产业规模逐步壮大,税收贡献明显;以明仕烟花、美欣烟花、花明烟花为代表的烟花鞭炮企业吸纳了近1000名当地群众就业,已成为煤炭坝镇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通过农田生态修复全镇流转耕地3500亩,引进了皇氏乳业、晟林农业、华栀中药材3个农业项目落户煤炭坝镇,其中,皇氏乳业已经投产,华栀已种植药材1200亩,晟林已种植苗木1500亩,为煤炭坝镇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百年煤城图复兴,二次创业扛重任。近年来,煤炭坝镇紧紧围绕“建设湘中门都、打造创意煤城”的奋斗目标,通过推进以门业产业为特色的示范园区建设、以工业遗存为特色的文旅名镇打造、以沉陷治理及生态修复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创建,成功实现资源枯竭型城镇产业的转型升级,敲开乡村振兴之门的小镇,正踏着满径花香继续蓬勃向上。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