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砥砺奋进二十载 风雨兼程铸伟梦

发布时间:2021-10-29 15:52:07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2001年,随着“长建”号鸣笛进港,黄骅港开启了生态能源大港建设的崭新征程;

2021年,黄骅港作为创建一流管理体系试点单位,实现了绿色环保伟大跨越。

二十载砥砺奋进,二十载风雨兼程。今年,是黄骅港投产运营的第二十年,黄骅港以建设“绿色、高效、智慧、平安”世界一流港口为目标,坚决落实集团“一个目标、三型五化、七个一流”发展战略,积极践行“安全是底线 环保是生命线”的公司理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狠狠抓住生态环保这个牛鼻子,让盐碱滩变身国际港,让煤黑子旧貌换新颜,逐步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标杆,实现了我们多年梦寐以求的海港梦!

持科技创新之利器 破行业治污之难题

还记得《你好装船机》中赵港承在父亲千叮万嘱下做好的一层层个人防护;还记得《海港梦》中纪文海师傅发自肺腑的感慨“天下煤港一般黑啊”;还记得《你好 刘双建》中勤裕公司职工在清煤现场成为了黑脸“包公”……

毫不夸张的说,这些都是对昔日黄骅港生产现场的真实写照,煤尘漫天、污水横流这似乎都成了传统煤港的代名词。

由于煤炭港口存在起尘机理复杂、起尘环节多且分散的特点,再加上北方冬季洒水受限等诸多行业治污难题,让黄骅港的治污步履维艰。但是,黄骅港作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通道,担负着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的重要使命,让煤港天更蓝,水更清,黄骅港更要不等不靠、敢为人先,为全国煤港转型发展开辟新思路。

抓住治污源头,黄骅港瞄准粉尘控制难题主动出击,秉持“以我为主,不断完善”创新原则,从源头上出发,经过长期探索将环保措施注入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建设了“翻、堆、转”整套粉尘治理工程。

从翻车机实施“本质长效抑尘技术”精准控制煤炭外含水率起步,到皮带沿线加装洗带装置解决煤泥、煤污水无序排放问题,再到堆场单机智能抑尘系统实现及时补水控制新起尘源,全套系统切合煤炭港口实际,有效治理了生产现场粉尘排放问题,港区抑尘率达到了98%以上,每年可节约相关成本近4000万元。该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8项,并获得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同时,黄骅港在国内首次采用大规模封闭筒仓“黑科技”,针对黄骅港强对流天气频发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有效解决了煤炭露天存放过程中的扬尘问题,并可有效保证煤炭成分、湿度稳定,有效提升了生产作业质量。

“每个筒仓底部的6台活化给料机通过灵活匹配,能够将输煤流量稳定控制在1200-8100t/h,既满足了配煤作业中精确配比要求,又满足了大型高效装船系统8000t/h的作业效率需要,具有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的显著优势”生产三部值班长李伟向参观人员介绍到。

此外,黄骅港下苦功夫促进环保技改项目的转型提升。皮带机回程自动清洁系统、装船环节落料回收装置改造、堆场煤炭智能移动含水率控制等技术利器的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皮带机和装船机等处煤尘撒漏、PM2.5等细颗粒尘去除率不高等粉尘治理常见问题,为煤港的绿色运输注入新活力。

探经济循环之法宝 铸生态环保之传奇

“昔日之得不足以自衿,今日之成不容以自限”。技术创新在煤港治污中成功攻克,并没有让黄骅港人停滞不前,反而更加激发了攻坚团队敢啃硬骨头的勇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以绿色谋发展,向生态要效益,公司逐步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到煤炭港口,依托“两湖三湿地”打造具有黄骅港特色的环保水系统模式,为建设绿色、高效、智慧、平安一流港口加上绿色筹码。

作为传统煤港,水源对于粉尘治理、港区绿化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污水管网进行改造,将处理后的水源与压舱水池、生态湿地和生态湖等水系串联,全面打通各水体之间的有效链接,实现了压舱水、含煤污水及雨水的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彻底解决暴雨天气污水横流、停产清理的问题,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2020年压舱水回收148万方,雨水回用50万方,煤污水回用193万方,按照5元/方的水价计算,可为公司节约用水成本1800多万元”。生态环境科李冬热情的说。

公司把用水费用由低价值水源来解决,在利用污染水源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把传统的煤港对于绿色港口建设,打造了独具黄骅港特色的传奇模式,这是对行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打通生态绿色港口建设是一个基础的、系统工程,需统筹协调,多方推进。第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两湖三湿地”建设、智能调水平台、粉尘处理车间、污水管网等硬件设施;第二是数据分析模型,主要包括水系智能互联、软件分析、数学模型等软件设施,通过软件分析搭建水系管理分析平台,可以让更多的煤泥留在水沟不进湿地,进一步减少清理的难度,实现科学管理;第三是规律探索。对于产生的“垃圾煤”,完全掌握其内在的运行规律,能够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煤、排海的煤泥,通过洗煤、制饼把杂质去掉,回用到优质的产业煤中去,这才是绿色港口的实质,有硬件有管理才能更有实效。

之前,公司的煤污水基本上没有经过任何工艺的处理,要么是直接排放入海,要么残留在管沟的煤泥形成“垃圾煤”,发热量在3000-4000大卡(杂质较大),经济效益不够明显,直接清理放入堆场不仅影响煤质,更有可能影响集团企业形象。

随着环保压力的逐步加大,2019年11月份,污水排海口全面封堵,港区煤污水除管沟沉淀外逐步排放到北湿地,经过分级分层沉淀,将煤泥牢牢锁定在北湿地内,目前北湿地煤泥存量约3000-5000吨。通过粉尘处理车间将煤泥进一步“改头换面”,采取搅拌、清洗、沉淀让煤与杂质有效分离,“垃圾煤”通过洗煤制饼能提高到5000大卡以上,按照集团500元/吨的市场价格,公司2021年3万吨的制饼目标来算,可以为公司创收1500万的经济效益,真正达到环保与效益双丰收。

寻景区建设之新路 绘智慧环保之蓝图

在别人看来,煤港建设成为花园式港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在黄骅港的字典里就没有不可能三个字。

更换种植土、抬高地面、控制返碱、选择抗盐碱植物……一系列措施造就了3A级工业景区的发展新路。注重景观绿化突出空间层次和植物季相变化,建成滨海湿地生态景观区、乔灌草结合临海立体绿色景观带、防风抑尘林带、有机果园和苗蔬基地等170万平方米绿化工程,在黄骅港人的手里腾空而起,实现了港区水域及绿化覆盖率31.3%的绿化奇迹,真正形成了“港在海中建 人在画中行”的优美画卷。

此外,黄骅港大力推进智慧管控,首创堆场扬尘治理的精准智能控制系统,基于实时的堆垛垛型、喷枪精准定位、气象、作业等多因素、多模式、任意自由组合的单枪精准智能控制方法,并应用到堆场喷枪洒水控制系统中,切实做到了精准抑尘。

通过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环境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全国散货港口行业率先建立起生态环境智能管控平台,精准分析煤炭属性、堆存期的具体情况,结合气象、环境等条件,分析预测各垛位的含水率、洒水时间及用水量,智能制定最优的洒水作业方案及调度策略,并自动控制洒水设备,从而实现智能化、预防性补水及精准抑尘,做到了扬尘治理的事前控制,为洒水抑尘、调水、绿化灌溉的智能控制以及环保决策提供了数据依据和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输煤廊道全面封闭、防风抑尘网、湿式除尘、干式除尘、干雾除尘、防风绿化林带、路面硬化吸尘等各类国内外领先的环保设施与措施在港区全面应用,17处监测点组成在线实时监测网络,通过一整套智能化控制、精细化管理的本质长效抑尘系统,堆、取、装作业全过程粉尘排放削减率达到98%,实现了煤炭港口粉尘‘近零排放’目标”。环境保护中心薛菲菲自豪的说道。

2018年在“全国十大最美港口”评选活动中黄骅港名列榜首;2019年港区粉尘浓度仅为国标值的18%,被认定为集工业观光、生态旅游、环保科普教育多位一体的国家AAA级工业旅游景区;2020年绿色港口建设获得第二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国最佳企业诚信案例、环境社会责任企业等多项大奖,并写入《2020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为水运行业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黄骅港经验。

征衣未解又跨鞍,重整行装再出发。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公司党委新一届领导班子履职履新的首年。二十年的风雨磨砺,黄骅港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职工的拼搏付出,2021年,又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让我们在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真抓实干,共同铸就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伟大梦想,开启黄骅港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供稿:国能黄骅港务 陈永航)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