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翁晓勤 吴敏)二手玫瑰唱《伎俩》时,嘶着嗓子唱到“看那艺术像个天生的哑巴他必须想出别的办法说话”如果艺术真是哑巴,那该怎么说话?汪洋说:用作品!
汪洋:号黄山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江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劳动模范”、“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获得者。
1973年11月出生于安徽祁门,师从马颂良、关宝琮、孙其峰、霍春阳、吕尧臣等名家,2008年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派遣随中国青年研修团赴日本访问研修,2010年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生班,2011年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清华美院满维起工作室,2012年参加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干部短期培训班”第九期。现为第十、十一届中华全国青联委员、民盟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安徽省陶瓷协会副会长、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促进会理事、景德镇市人大常委会常委。
艺术传略及作品被编入《全国梅兰竹菊中国画作品集》、《景德镇陶瓷全集》、《汪洋汪洲陶瓷作品集》等画册,国画陶瓷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民族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淄博中国陶瓷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并被中国报道、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陕西卫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陶瓷》等媒体报道。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风靡大江南北的《青花瓷》,熟唱者众,能够领略青花瓷传世风采的,未必太多。
汪洋认可这首歌词及其旋律都很美,但对景德镇的瓷器,他有更深的认知。
“说实话,我理解的青花瓷,不像歌词唱得那样神秘浪漫。瓷器本身就是一个载体,水、土、火加上匠人的协作。一件作品出窑,那种欢喜的感觉,跟在产房看到自家孩子一样。孩子总是自家的好。”
于汪洋而言,更善于用作品说话,比如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代表作《野趣》,一对鹭鸶,情愫暗涌,淡墨芦苇随风飘摇,青花分水浓淡相宜,空灵的韵味,显露无疑。
汪洋是安徽祁门人。他的人生旅程,如同源自家乡的阊江,蜿蜒流淌,奔向瓷都景德镇。尽管生在农家,汪洋自幼爱画。16岁那年,他成为民间艺术家马颂良的关门弟子。在马老的言传身教中,汪洋画技渐进,于山水花鸟初见神韵。
大学毕业后,汪洋乘车北上,到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在他看来,瓷器品相的高低取决于画家的艺术造诣,夯实绘画基础,才能在瓷艺天地里有作为。
从景德镇到天津,汪洋不仅掌握了陶瓷绘画、拉坯等陶艺技巧,而且领悟了中国画表现形式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内涵,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为他回到景德镇进行瓷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从民间绘画到陶绘再到学院派最后回归陶瓷艺术,这个历程漫长而艰辛。在汪洋看来,植根民间,博采众长,在继承中创新,才可能发展陶瓷技艺。
为了追求艺术至臻境界,汪洋的足迹踏遍了河北定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拜访陶瓷名家,了解不同的瓷釉性质和烧制过程。先人的创作技艺令汪洋敬佩不已。他把各地陶瓷的技法运用到自己的瓷画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艺术之路没有捷径,汪洋自然吃过许多苦。“在坯房里画大花瓶,旁边就是窑房,夏天温度足有五六十度,怎么办?用毛巾擦擦汗,光着脊梁,爬上梯子,继续画。”如此辛苦,图什么?
“因为你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艺术,才愿意吃苦。当然,这个职业苦中有乐,当你把心里的美和大自然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出更美的瓷器时,那是一种理想实现的乐趣。”
陶瓷有陶瓷的语言,在纸上画画,画出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陶瓷不一样,一切要等着烧制完成。摆放的窑位不一样,温度不一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颜色变化。像颜色釉,烧出来名目近百种,很神奇也很有意思,没有哪两件的颜色是完全一样的,充满未知,预测不了。
汪洋说,陶瓷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绘画之前,有许多工序,最后是作者署名,所以,每一笔,都要对得起前面的劳动,每一笔,都要向古人致敬。
付出就有回报,这些年,汪洋取得了很多成绩,被授予各种头衔和荣誉,包括一些“国”字号的大师头衔,对这些,他的态度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重在参与、不负我心。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