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高莲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在京召开,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三重压力”,引发包括日韩在内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对于面对压力的中国经济,表示担忧的声音不绝于耳,一些唱衰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如:《日本经济新闻》的社评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脚步放缓,从房地产开发陷入迟滞,房产价格开始走低等方面都反映出了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韩国《中央日报》记者撰文认为,中国经济面临复杂危机,为防止经济下行,中国政府也采取了迅速的应对措施,但中国经济能否转为回升势头仍属疑问。
那么,中国经济真的像外媒所说的那样悲观吗?应如何把握并破解“三重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阐释了他的见解。
中国经济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2%,均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随着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加大,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政策显效。四季度以来,工业生产连续加快,工业品价格涨幅出现回落,外贸外资较快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取得成效。从全年看,我国经济有望稳定恢复,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张立群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恢复态势,但面临新的下行压力。
2021年6月8日,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农民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收获小麦。图/新华社
直面经济发展“三重压力”
“三重压力”源自何处?张立群给出的答案是:主要源于国内大循环还没有全面畅通。他分析认为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供给端看,受运动式减碳等问题影响,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居于重要位置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的生产和供给,受到较大冲击,形成了新的断点和堵点,制约了循环的畅通;从需求端看,外需和内需恢复不同步,投资、消费等内需增长比较缓慢,且存在下行压力,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并使国内大循环面临速度持续递减的风险。其循环过程是:需求不足-经济增速下行-各方面收入下行-需求不足加重。受供应链不畅、市场需求不足等困难影响,企业的预期必然会转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是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做出了重要部署。张立群讲道:“根本目标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核心是要在极其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坚持抓牢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坚持谋划好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
2021年12月7日,在江苏连云港港口码头,货轮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图/新华社
全面畅通国内大循环,充分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中国经济具有强大增长能力,潜在经济增长率仍然在8%以上。”张立群做出如上判断,并认为充分释放生产和供给潜能,就必须保证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动态畅通。
张立群说: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工业化持续较快推进阶段,从产业结构特征看,重化工业、重加工业等制造业,在工业中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这就意味着还不能比照那些以服务业为主的发达国家的标准制定能源消耗指标;也不能为了减污降碳过度压缩两高(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生产。否则就可能阻断产业链、供应链的内在联系,就可能形成断点和堵点。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未来,中国要切实协调好减污降碳与畅通国内大循环、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关系。
需求方面,中国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和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相联系,中国也有巨大的投资需求。要充分发挥好内需的巨大潜能,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围绕扩大内需更好的形成合力。由于企业和居民都是顺周期行为特点,市场形势不好,企业会谨慎投资;居民会谨慎消费。因此,扩大内需必须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必须通过提振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为此要着力抓好绘蓝图、补短板、强基础的工作。面向第二个百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设施的水平要全面提高。在城市地下管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大江大河水利治理体系;以及教育、医疗、卫生这些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都要高标准高水平起步,为第二个百年以及更长远的发展奠定高水平的基础。要通过多方面努力着力提振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使扩大内需效果显著增强。要抓紧做好长远发展规划,科学指导重大项目选择;通过发行专项债、长期建设债等形式,充分用好中国经济长期高成长的红利,既有效提振当前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又为长远发展奠定高水平基础。
最后,张立群对中国经济摆脱下行,稳步回升表示了信心。他说:“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做好工作,国内大循环就会全面畅通,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就会充分释放,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就会极大巩固。中国经济将由此摆脱2010年以来的增长下行周期,转入稳步回升的新周期。”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