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7月,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奥会主办资格后,国家先后发布《中国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一系列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冰雪项目逐渐成为引燃中国体育界和风靡中国社会的时尚运动。
中国冰雪运动驶上“快车道”
从2015年至2021年,在短短几年内,中国竞技冰雪运动迅速补齐运动员、教练员和专业训练场地设施的短板,实现了北京冬奥会109个项目“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和“全项目训练”的目标。
据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主任倪会忠介绍,截至目前,各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共有在训运动员509人,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22个民族,平均年龄21岁。这样一支年轻的中国冰雪军团不仅为北京冬奥会参赛工作增添了生龙活虎的新生力量,更为中国冰雪运动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北京冬奥会参赛准备工作带来的红利已经开始显现,并将持续释放。”倪会忠说。
中国奥运健儿正在积极备战北京冬奥会
在教练员方面,各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共有教练员169人,其中包括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荷兰、德国、俄罗斯等22个国家的外教67人。他们不仅为中国冰雪运动带来了先进的技战术理念和训练方法,更带动了中国本土教练员的快速成长。
为保障各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训练的实际需要,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按照“注重实用、保护生态、坚持节约”的要求,在北京冬奥会比赛场馆场地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对专业训练场地设施进行一定的补充完善。倪会忠介绍道:“我们通过与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合作等方式,利用原有旧厂房、人防工程,最大限度依托原有地形地貌,用最节约的投资和对自然环境最小的改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全项目训练'布局。”目前,已经先后建成的北京首钢、北京二七厂、河北承德、河北涞源、吉林北山、陕西安康等高水平训练场地,训练及比赛设施已居世界领先水平。
北京冬奥会主场馆“冰丝带”内景
冰雪运动“突破”北回归线
地处北纬22度的深圳,年均气温超过22摄氏度。谁能想到这座无冰无雪的城市,竟然是国家女子冰球队训练基地。今年12月初,深圳的弘金地体育正式成为2021年至2023年中国花样滑冰协会赛事商务推广合作单位。不久的将来,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这样的花滑顶级赛事,将会落户深圳。
深圳的青少年享受冰雪运动的快乐
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主席申雪说:“2007年前后,我曾经在深圳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个时候深圳和整个南方地区的花样滑冰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非常基础的起步阶段,当时南方的冰场比较少,基本上没有专业运动员。”
冰雪运动能够在深圳蓬勃发展,得益于自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以来,国家提出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政策。
2017年,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落户深圳龙岗,深圳市民在家门口欣赏到了大陆冰球联赛、加拿大女子冰球联赛等高水平赛事。2019年,中国花样滑冰俱乐部联赛来到深圳,上百名南方“冰娃”参赛。2020年,广东省青少年花样滑冰锦标赛在深圳举行,东道主派出8支队伍,拿下20块金牌中的16块,展现出了极强的实力。弘金地体育CEO刘丰宁说,自己在和申雪谈合作时曾表示,与深圳的公司合作,把花样滑冰的顶级赛事落户深圳,更有助于“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愿景的实现。
对此,广东省体育局局长王禹平说:“冬奥会广东此前从来没有一位选手参赛,本届冬奥会,广东有近20位选手参加其中的4个比赛项目,包括女子冰球、雪车、钢架雪车、雪橇,只要有选手参赛,对于我们就是一次历史性突破。”
吉林群众在市区公园的冰面上滑冰玩雪
以深圳为代表的广东,在冰雪运动上取得的长足进步,只是中国冰雪运动版图中的一块。放眼全国,中国冰雪运动加快了“南展西扩东进”的步伐,冰雪运动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落地开花。从体育场馆、学校、公园到大型购物中心,冰雪运动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相关培训课程门庭若市,装备器械市场红红火火。越来越多的人们正走上冰面、走上雪道,享受着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与活力。按照《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到2022年,全国滑冰馆数量不少于650座,滑雪场数量将达到800座。
武汉市正在打造奥山国际冰雪运动旅游小镇
而且,北京冬奥会后,专业比赛场地除了继续供专业运动员训练使用外,将会用于承办国内、国际冰雪赛事。部分训练场地会加以改造,增设大众体验入口,举办群众性冰雪活动,开展冰雪教学培训。一些户外场地将结合周边环境特点,打造“雪山公园”“冰上娱乐中心”等主题体育公园,将体育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融合起来,开发供广大群众休闲健身、玩冰戏雪的优质产品,让冰雪运动在中国大地不仅扎根越来越深,而且结出丰硕的果实。
文:沈晓宁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