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日本前外交官:“一起向未来”指向世界性课题

发布时间:2022-02-02 16:09:44 来源:人民中国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即将召开。日本财团残奥会支持中心理事长、日本前驻法大使小仓和夫近日接受《人民中国》东京支局记者采访,就北京冬奥会、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等热点话题发表见解。

日本前驻法大使、日本财团残奥会支持中心理事长小仓和夫

继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和2020年东京夏季奥运会后,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即将拉开帷幕。这将是东亚地区连续举办的第三场奥运盛会。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让国际社会认识亚洲当下的真实面貌。对于亚洲,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其实一直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认知之中。

另一方面是通过连续举办三届奥运会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东亚地区在精神与文化层面的共通性。日本、中国、韩国在亚洲国家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拥有某种共性。

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的奖牌“同心”

“一起向未来”的寓意

东京奥运会上,“更团结(Together)”首次加入了奥林匹克格言。而本届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则定为了“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

东京奥运会提出的“更团结(Together)”可理解为是号召全人类形成“一起干”的共识,呼吁国际社会朝着建立一个具备多样性、包容性、共存性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而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象征着在“更团结(Together)”的共识基础之上,行动起来致力于解决诸如新冠肺炎疫情、环境污染问题、残疾人士福祉问题等世界性课题。

北京冬奥会举办前夕,一些国家曾以人权问题为由,试图将体育政治化。在我看来,人权问题并不是个别国家独有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而日本也存在男女性别歧视问题。换言之,所有国家都坐在一张桌子的同一侧,共同面对着坐在另一侧的“人权问题”。因此,不该让某个特定国家成为众矢之的。国际社会应该共同思考人权问题。

此外,任何国家都应避免让政治、外交因素过度介入体育或艺术领域。国与国之间不管关系如何,体育、艺术领域应该保持无障碍的交流。

“日中关系没那么差”

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如何“一起向未来”也是日中两国应该思考的课题。

去年第十七届“东京-北京”论坛的民调结果显示,日中关系不理想。我认为,日中关系并没有世人所说的那么差。在日本,每天打开电视机,都可观看中国的电视剧。这几年由于新冠疫情,两国间的交流有所减少,但是体育、文化层面的日中关系依然非常友好。村上春树等日本作家的小说和日本的动漫,在中国的人气都很高。日中关系并不仅限于政治、经济领域。它既有不理想的一面,同时也有良好的一面。

2020东京奥运羽毛球女双1/4决赛上,中国组合陈清晨/贾一凡赢得比赛后,上前安慰日本组合福岛由纪/广田彩花

如今说起中国,日本社会容易过于聚焦邻国的政治体制或军事动向。我认为,日本国民需要从一般民众、市井生活的视角去了解中国民众的真实面貌。从这一角度而言,我期待日本民众通过北京冬奥会,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以及所思所想。

处于进行时的“正常化”

上世纪70年代,两国政治家在推动邦交正常化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那些经验至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始终认为当时最重要的政治智慧是“两分法”,即“区别对待日本国民与国家”的方法。日中之所以能够实现邦交正常化,在于毛泽东、周恩来等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从民众的视角出发,指出“邪恶的是军国主义。两国人民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而日本时任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也认同这一看法。于是,双方拥有了推动邦交正常化的共识基础。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正常化”并不是在1972年9月29日这一天一蹴而就的。“正常化”是一个通过缔结贸易协定、航空协定、和平友好条约等各种协议而不断演进的漫长过程。当下,两国国民依然需要为如何实现“正常化”而努力。老一辈政治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加快了“正常化”的进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山川异域,风雨同天”成为了日中关系的写照。如果让我形容未来理想的日中关系,我想引用中国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国与国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是不需要政治家的。困难之时方显政治家的气魄。日中关系越是困难,越需要两国政治家挺身而出,发挥政治智慧。

文:小仓和夫

采访、编译:吴文钦、王朝阳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