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向刘德有先生学习汉俳

发布时间:2022-02-07 14:50:19 来源:中国报道

文/图 彭世团

早上起来,在河内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我一边走路,一边思考着昨天中国冬奥健儿首开金牌记录,该写点什么来体现自己的激动心情。当想到王濛在解说中那句话“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短道速滑队!”时,我明白了该如何写。王濛说的不是某个人,是一个集体。于是我用《齐心》为题,写作了一首五律“波掀速滑馆/澜动九州颜/五岳欣回首/前锋喜凯还/追风行万险/审势跃千山/将士如飞虎/心齐好克艰”并发到了朋友圈。当我走完路回家,看到跳出来3条评论,都来自刘德有先生,第一条他写道: “送上两首拙俳,以表庆贺!” 第二,第三条就是他写的两首汉俳“速滑在冰盘/超越对方必争先/快似箭离弦!”和“接力互称雄/生龙活虎向前冲/竞赛勇攀峰!”这让我很开心,想起了向刘德有先生学习汉俳的往事。

刘德有先生

我最早知道汉俳不是在刘德有先生这里,而是在王蒙先生那里。王蒙先生1994年访问日本,写过一组汉俳,是非常成功的。2004年听他讲汉俳,讲17个音的韵调排列。说实话,我没听懂。于是赶紧找来资料阅读,才知道。汉俳是中国式的俳句,早期是按照中国韵文的方式翻译17个字音的日语俳句,经过长时间的提倡与实践,最终中国诗人们以单音节的汉语17字对应复音节日语的17音,创造了汉式俳句,称为汉俳。最早的汉俳,一说是1980年3月,公木先生作《俳句》,诗前有小序说:“喜读五中全会公报,感赋拟俳句二十章。”后他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秘书长,与巴金等一起访问日本,并于4月16日在日本长崎用俳句形式写了联俳《别清水正夫》。有“逢君又别君/桥头执手看流云/云海染黄昏” “河汉清且浅/流云轻轻扬白帆/飘去又飘还”“知己坚弥真/艺术与诗赋精神/环球若比邻”等。二说是始于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好协会首次接待大野林火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在北海仿膳宴请代表团时,赵朴初先生写的三首俳句。1981年4月,林林和袁鹰应日本俳人协会之邀访问日本,在日本《俳句》杂志上发表《架起俳句与汉俳的桥梁》一文,“汉俳”正式定名,成为一种汉语韵文体裁。当年中国《诗刊》第六期公开发表了赵朴初、林林和袁鹰的汉俳。1982年5月9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赵朴初、钟敬文等人的汉徘。无论从公木始,还是从赵朴初始,或从正式定名到现在,汉俳都已经出现并发展了40余年了。读赵朴初当时写的三首俳句“上忆土岐翁/囊书相赠许相从/遗爱绿荫浓”“幽谷发兰馨/上有黄鹂深树鸣/喜气迓俳人”“绿荫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读完我感觉这完全是一种按汉语格律诗格律,兼有词牌音韵特点的短诗,是中国诗体的新的创造。当然,这是与赵朴初他们那一代人深厚的格律诗功底分不开的,不是每个写汉俳这种形式诗歌的人都有他们相同的汉诗修养,更多的人写的时候,就只用了575这种形式了,变成了有格式的自由体诗,一如世人理解英国的十四行诗一样。

作者彭世团

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了,每到过年过节,我们就写诗,给刘德有先生发去,给他祝贺,也请他批评。他总是非常礼貌,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送上他创作的俳句来回贺。我身边最早学习写俳句的是同事唐晓刚,我们经常一起研究什么样的诗是汉俳,什么样的汉俳是好的汉俳。我们找来了刘德有先生的作品进行研究学习,也因此更多地了解了汉俳的历史与发展。因为我自己在学习写格律诗,从我个人的角度看,我更喜欢赵朴初先生那样比较严谨的汉俳书写方式的。

也正因此,2021年3月,我在读双七六八与六八体越南古典诗歌时,想到了汉俳,想起了日本和歌,写了一篇谈自己感想的短文《阅读与发现之日本和歌与越南诗》,因为自己不懂日语,特地发给刘德有先生,向他请教。他很认真地写了回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我提到了曾经在唐朝到过现在越南的阿倍仲麻侣,于是他就从阿倍的著名和歌《三笠山》的汉译开始与我讨论,以便让我充分理解和歌与俳句之间的关系。他说“阿倍的那首和歌,全文是:天の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 に出でし月かも。如用汉语的口语把意思分行写出,是这样的:苍天/如果回首眺望/那是(家乡奈良的)春日野/三笠山/升起的月亮啊。”按照这样的意思,他译作:“回首望苍天,海涛千里共婵娟。疑是来时月,昇自奈良春日野,微官故土三笠山。”原来,俳句就是把短歌的57577共31音缩短成575共17音。类似于越南的双七六八,去掉双七,成了六八体。俳句的联俳按自己的规则,把不同的章节联按规则联在一起,成为长诗。越南的双七六八体或六八体诗歌也是这样。经过刘先生一番指导,我也试着翻译了阿倍的那首和歌:抬头云上见/一轮明月挂苍天/愁绪心中现/故乡春野奈良边/冉冉冰轮三笠山。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翻译出了阿倍思乡的感觉,但得到了刘先生的肯定,令我非常开心。

回想今天早上刘德有先生将给中国冬奥健儿的祝贺俳句发给我,这无疑是对我认真学习汉俳的肯定与激励。刘先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写了这两首汉俳,写得那样生动,那样有气势,我想昨天晚上他一定看了比赛,心有所感。吃早饭的时候,我边吃边想如何去回复刘先生。第一首,可以从先生写的“盘”中引出,就是苦练,第二首从比赛中寻找,于是写成了 “终日转圆盘/埋头苦练为争先/此役备多年”“不惧众枭雄/同心接力向前冲/一吼踏巔峰”这两首汉俳,发给了先生,得到了先生的认可,我稍觉安心。

看着窗外的春雨,我心中涌起对刘德有先生的另一层感激。1992年12月2日,时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刘德有先生代表中国政府与越南政府签署了《中越两国政府文化协定》,并在随后的日子里,对中越文化交流给予了持续的关心与促进,才有了中越文化交流当今的样子。从那时算起,中越文化交流走过了30个年头,到了而立之年,形势与环境都变了,但有一点没变,就像是诗歌文化交流一样,在不断交流,融合中,促进了各自的文化创新。俳句、和歌是中国文化进入日本与当地文化结合的成果,越南六八体诗也是,丰富了日本与越南的文化;汉俳是中日当代文化交流的成果,是中国诗歌形式的创新,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这样的交流,正是文化交流互鉴的本义。刘德有先生今年92岁了,他还是那样谦逊,那样勤勤恳恳,那样关心提携后进,那样关心关注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我辈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向前呢?!

就在发稿前,我又收到了刘德有先生为中国女足姑娘荣获亚洲杯冠军的祝贺俳句:喜捧亚洲杯/女足披红夺冠归/巾帼胜须眉!

有他的持续引领,中国的汉俳也将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系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文化参赞)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