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俳句与汉俳: “美美与共”的诗歌交流

发布时间:2022-02-07 17:15:33 推广来源:人民中国

中日邦交正常化半个世纪以来,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不断拉近两国人民心与心的距离。其中,基于同处汉字文化圈这一背景展开的诗歌交流大放异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日语部(北京放送)特邀本刊总编辑王众一和中国汉俳学会会长刘德有作为嘉宾,举办了一次座谈会,畅谈《人民中国》杂志推出俳句专栏的契机,汉俳的独特创意,文化在互学互鉴中的发展,以及俳句翻译在两国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精彩的座谈吧!

座谈会现场。从左至右依次为:日语部王小燕 、王众一、刘德有、日语部齐鹏(摄影/海燕)

以申遗成功为契机,“和而不同”引发共鸣

——《人民中国》杂志从五年前开始,在杂志和微信公众号上分别推出了独具创意的《节气与花》和《俳人笔下的二十四节气与花》系列专栏。根据各个节气选取俳句,翻译成汉诗或汉俳,并搭配原创插图,刊登读者投稿作品,实现了和读者的良性互动。那么,首先请王总编谈一谈策划这个栏目的契机吧。

王众一 最重要的一个契机是2016年 “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古人总结的“二十四节气”,是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整个东亚地区的共同文化遗产。无论中国还是日本,人们自古就习惯寄情于四季变迁,留下了大量诗歌词句。

除了俳句外,这个栏目同时也刊登汉俳、汉诗等不同形式的诗歌。宗旨是“和而不同”,这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承蒙大家厚爱,在连载了五年的今天,喜爱本栏目的读者和投稿者依然在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读者群。

回顾这五年,我内心对刘德有先生充满感激之情,他从栏目开设之初就给予了大力指导,并为我们创作了众多佳句。我想,正是得益于刘老的关注和参与,这个栏目才能具有今天的影响力。

——在这个系列栏目中,刘老和王总编可谓是强强联手。二位共同创作了许多名句。让我们来看看二位近期的一些作品。

(刘德有作)眠れぬ夜 故郷遥か 冬至かな

(王众一译)冬至五更寒,遥思故乡在天边,游子夜难眠。

刘德有 王总编的译文和俳句一样,也采用五七五格式,这已然是超越了翻译本身的再创作,即便出声朗读,也非常流畅。我想肯定是下了不少功夫。

王众一 如果只是单纯以对译的形式把原文转换成汉语,字数会有不足。于是,我就尝试着补充了表示难眠夜渐深之意的“五更”(凌晨3点到5点),表示故乡在远方之意的“天边”,表示远离故土身处异乡之意的“游子”这样一些词。如此一来,既不会改变原意,又能让汉语读起来更具韵律。因此,从内容而言,可能比日语所表达的意象更具体。

源于“和风”的汉俳,中国新体诗的独特创意

——王总编的译文是17个汉字的“汉俳”形式,那么刘老是如何定义“汉俳”的呢?

刘德有 “汉俳”是在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诞生的中国新体诗,简而言之,我认为它是借用了五七五形式的汉语俳句。

王众一 刘老是汉俳领域的老前辈,也是汉俳的开创者之一。正如您所言,汉俳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同时,我认为其中也有中国人的独特创意。在我看来,汉俳是依托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迷你汉诗,我甚至想把它称作“微词”(笑)。

——请问刘老,最早的“汉俳”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

刘德有 1980年,以大野林火为团长的日本俳人访华团到访北京。当时,在北海公园仿膳饭庄举行的欢迎会上,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吟诵了下面这首——

绿阴今雨来,山花枝接海花开,和风起汉俳。

(緑陰 今雨来り 山花の枝 海花に接して開く 和風 漢俳を起す)

以五七五形式用中文汉字写下的这首诗后来被视为标志汉俳诞生的作品。顺便提一句,“今雨”指代的是“新朋友”。

——据说俳句在日本拥有400余年的历史,与之相比,汉俳只有大约40年的历史。说到这里,听闻刘老很早以前就开始写汉俳了。

刘德有 哪里哪里,我起步比较晚,是在大野林火先生访华10年后开始的。在那以前,我欣赏了许多作品,不时也会学着前辈的样子尝试自己写一写,不过都只是范水模山罢了。

1994年,女诗人、书法家林岫开始编纂《汉俳首选集》。当时,在日本文学研究大家李芒的推荐下,我第一次正式创作汉俳并投稿。从这个意义上讲,林岫和李芒二位是我的汉俳老师。而我创作的第一首汉俳题为《初雪》。

霏霏降初雪,欣喜推窗伸手接,晶莹掌中灭。

(大意:{ひひ}霏々と降る初雪 うれしさのあまり 窓から手を伸ばせば

手のひらのきらめく雪が 消えてゆく)

关于这首诗,其实开始是作了一首俳句,后来改成了汉俳。最初的俳句是——

初雪や窓からそっと手を伸ばし

我本人也曾在2002年时整理了100来首汉俳,以《旅怀吟笺》为题,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出版后,时任日本现代俳句协会副会长的小宅容义将我的这一首修改润色成了“被誉为省略文学”的俳句。

初雪やいく粒消ゆるたなごころ

刘德有先生的作品集《旅怀吟笺》和书法家林岫编写的两本汉俳集(图片提供:刘德有)

——用 “たなごころ(掌)”这个绝妙的和语词来替代“てのひら”,更让人感觉读起来意味深长。那么,王总编是在什么机缘巧合下邂逅俳句和汉俳的呢?您还记得自己的处女作吗?

王众一 我是作为消遣开始创作的。36年前,在吉林大学读书时,一堂日本文学课上,老师讲到了俳句。听了老师的介绍,我被俳句深深吸引,马上模仿五七五的形式,套用自己名字“王众一”的日语发音,绞尽脑汁试作了这么一首——

モンブラン高くそびえて欧州一

当时很得意,觉得自己还能玩转日语的谐音幽默了,但现在回头再读就会发现,连季语都没有,充其量只能算个川柳,实在上不了台面啊(笑)。

我真正涉足俳句和汉俳的世界,是在进入人民中国杂志社,开始接触到读者,尤其是得到刘德有老先生的指导以后。在这样的氛围下,从十多年前开始,因公访问日本之际,我便被四季变换的景色深深吸引,开始尝试创作俳句。进而在中国各地采访时,我也常被山川、城市之美所感动,在李白和白居易等古代大诗人留下众多名篇的地方试着用俳句和汉俳抒发情感。

比如,去杭州的时候,我一边眺望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的西湖,一边咏出了“水墨で綴る初冬の西湖かな”,并改写成了汉俳——西湖入初冬,百态尽没晨霭中,如画水墨浓。

写着写着就会发现,自己作品的意境还是接近于汉诗风格。

“李白”与“桃青”,文化在互学互鉴中发展

——话又说回来,在“汉俳从和风中诞生”以前,还有一段俳句传到中国的历史。关于这方面,刘老能给我们讲一讲吗?

刘德有 据说,最早用日语创作俳句的中国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禅僧。不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创作俳句的中国人寥寥无几。差不多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留学生开始把俳句翻译成汉语传播开来。

因留学和逃亡在日本生活过20年时间的中国文豪郭沫若,年轻时似乎也关注过俳句。郭沫若1955年12月访问日本之际,我曾作为翻译同行。当时住的是箱根的富士屋酒店。尽管已经入冬,但依然残留着深秋景象。红叶层林尽染,清晨还能听到窗外林中传来的鸟鸣。记得一天早上,我一进他房间,他就给我展示了刚刚写好的诗句——

红叶经霜久,依然恋故枝。

紅葉 霜を{ふ}経ること久しく、依然 {もとのえだ}故枝を{した}恋う

然后脱口而出:“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儿日本俳句的意思了?”

——郭沫若先生写的是五言绝句形式的汉诗,而他本人在作诗时似乎也想到了俳句。那么这段故事是不是在暗示我们俳句和汉诗有某种关联呢?

王众一 俳句和汉诗,或许在形式和表现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如果追源溯流,我觉得不可否认的是,俳句的诞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养分,其中也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也认为二者之间应该存在相通之处。

说到这里,我想起俳圣松尾芭蕉曾用过“桃青”这一俳号。“桃青”对仗“李白”,芭蕉是想以此表达对诗仙李白的敬意吧。

——文化会在交流中产生新的变化和发展,诗歌也不例外。这让我想起刘老创作的汉俳还曾被谱上曲子,办了一场音乐会。

刘德有 1994年年底,我给《文化报》投稿,寄去了总结访日感想的10首汉俳。刊登后不久,作曲家朴东生给我打电话说:“我给谱上曲子了!”就这样,1999年12月,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音乐会,艺术家们在钢琴伴奏下演唱了这些汉俳。在此介绍其中一首。

富士山

刘德有

东瀛望雪山,浑疑白扇倒悬天,潇洒耸云间。

实际上,这首汉俳引用了江户前期的汉诗人石川丈山(1583-1672年)诗中的部分内容。

富士山

石川丈山

仙客来り遊ぶ 雲外の巓

神龍栖み老ゆ 洞中の淵

雪は紈素の如く 煙は柄の如し

白扇倒に懸かる 東海の天

——彼此受到对方文化的刺激,创造出新事物,让全世界的诗歌和文化变得更加丰富。这正可谓文化交流的理想状态。

作曲家朴东生指挥汉俳音乐会(图片提供:刘德有)

谋求接纳与变化的平衡,实现美美与共

——那么,关于俳句与汉俳的异同,请您二位谈一谈各自的关注点。

刘德有 我认为最大的差异在于“季语”的处理方式。在日本的传统俳句中,有道是“成也季语败也季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不太可能做到像日本人那样理解季语的内涵。

芜村有一首名句——易水にねぶか流るる寒さかな

可以认为,这是基于汉诗修养凭空想象出来的作品。按照作为其出处的《史记》记载,受到秦国压迫的燕国太子派出壮士荆轲前去刺杀秦始皇,荆轲从易水河畔出发之际,吟出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風蕭蕭として易水寒し、壮士一たび去りてふたたび還らず)”。

易水是流经中国河北省的一条河,如果是具有汉文修养的日本人,读到芜村的这一句,脑海中浮现的情景将是——借着“風蕭蕭として易水寒し”这句诗名扬四方的易水,如今依旧是寒风萧萧。就像忽然看到水中不知何人从上游抛下的葱漂在河面上时起时伏。它那绿白相间的光泽让人感觉格外清冷——我想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意境。

然而在中国,葱的白色根部带给人的季节感并不像日本人感觉的那么冷,所以恐怕很难理解从上游漂来的葱和易水的冰冷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似乎季语中渗透着日本人的细腻情感。听刘老这么一说,中国和日本同属东北亚季风带,大部分中国人和日本人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地区,所以,季语的语感中国人大致可以体会。另一方面,听说近年来俳句正在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如果是在季节感完全不同的地区,季语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王众一 我认为,对于追求实现国际化,希望入选世界遗产的俳句来说,这恐怕是一个重大课题。季语诞生于春夏秋冬的气候之中,所以就产生了一些问题——在气候完全不同的国家如何套用?或者说,是否认可符合海外风土环境,已经发生变化的新季语?

比如,来到澳大利亚,就会产生是否要把南十字星纳入季语的问题。为此我曾多次请教过刘老,最后还是认为应该“美人之美”,换而言之,就是要理解他人觉得美丽、美好的事物,培养热爱这些事物的能力,然后创造出自己觉得美丽、美好的事物。在这种追求实现美美与共的过程中,或许既需要接受方的创新和创意,也需要输出方认可文化演变的胸怀。

刘德有 关于季语,我还想起一件事。汉俳译成日语的大白话怎么都会带有散文色彩,甚至会让俳人抱怨“这根本不是俳句”,要我说的话,中国和日本拥有不同的传统,所以俳句是俳句,汉俳是汉俳,终究还是不同的东西,重要的是,要在承认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加强交流。

因此,翻译成对方语言时,很难要求其“完全等值”,事实上大多时候谋求的是“近似值”。

“日中能否KANPAI”,期待借汉俳拉近心灵距离

——拜读了《人民中国》公众号上《俳人笔下的二十四节气与花》栏目的读者投稿后,我切实感受到了最近几年俳句和汉俳文化在中国不断发展。在这方面,五年多以来不断培养爱好者,为大家提供发表作品和交流平台的《人民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我也想表示一下敬意。

刘德有 王总编提到了二十四节气,今年的立春是2月4日。而虎年春节是更早一点的2月1日。说到春节,意味着庆祝春天的到来,无论如何都少不了酒。那么,我就献丑作上一首——

寅年や春立つ酒で大虎に

以前我一直觉得只有日本将醉汉称作“虎”,后来才知道词源其实在中国。据说古时候,中国人曾把酒腻子称作“酒虎”。这就不展开说了,还是要注意健康第一。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年份。正因为如此,大家也是充满期待。

王众一 真是妙趣横生的一句,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也让人受益匪浅。在东京街头经常能看到名为“醉虎传”的居酒屋,以前觉得发音和《水浒传》一样,不过是谐音的噱头罢了,还从来没有这么深层次地思考过。刘老这一句让我明白了醉虎的由来。这就更能体会“醉虎传”的韵味了。那么,如果按照我的风格来把这句翻译成汉俳的话就是——

喜迎壬寅年,畅饮立春举杯连,酩酊醉虎酣。

这是怀着对“醉虎传”的致敬之情琢磨出来的译文(笑)。话说回来,今年立春的第二天就是本刊的发行日。读者们拿到杂志的情景跃然眼前。值此新春之际,祈愿今年可以成为刘老所说的富有意义的虎年,中日关系能够实现积极发展。

——最后想请问二位,如何看待今年迎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中日两国通过俳句和汉俳进行交流的意义呢?

刘德有 中日两国存在文化差异,但与此同时,也有彼此相通之处,这是事实。而这又给两国人民增进相互理解提供了巨大可能性。或许恰恰揭示了文化交流是何等重要。

我认为,把日本的俳句翻译成汉语加以介绍,在两国的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译者应该尽可能去贴近俳人的内心世界,努力消除两国人民之间实际存在的审美差异。如果俳句的汉译既能保持形式上的美感,又是无可争议的诗句,那么不言而喻,这种努力对于中国人理解俳句、了解日本人的心理,乃至俳句中文翻译的推进、汉俳这种新诗体的发展都将大有裨益。当然,日本朋友使用汉字创作汉俳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交流活动。

王众一 对我来说,畅游在俳句和汉俳的世界,亦是欣赏彼此的文化和美好,同时,也有助于磨炼日语和汉语的诗意表达。尤其是如何跳出形式束缚,翻译出弦外之音的尝试,可以让人体验到作为译者的成就感。此外,俳句和汉俳的相互交流与刺激,大而言之,或许也可促进中日的文化交流。

日本某全国性报纸的北京总社特派员曾盛赞刘老的俳句和汉俳,写下了《日中能否KANPAI(汉俳和干杯的日语发音均为KANPAI——译注)》的随笔,他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期待,称“中国人如果不会日语,就作不了俳句,而知道汉字的日本人则很容易走进汉俳的世界。若是日中两国领导人有一天碰杯祝酒时有俳句和汉俳助兴,那将多么令人高兴啊。”我真心期待这一愿望有一天能变成现实。

王小燕:今天真是特别感谢二位。

日文原文链接:

[座談会]俳句と漢俳 心を結ぶ詩歌交流

撰文:王小燕

翻译:魏巍

编辑:钱海澎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