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翔
前不久,一个月入2万、房贷3万的深圳中产阶级突然被公司劝退,面临财务危机的帖子在网上蔓延。
而其实,如果没有公司劝退的“黑天鹅”事件发生,他的高杠杆、高负债以及对未来现金流的良好预期的生活方式,也是风险一步步紧逼的“灰犀牛”。
生活真是不容易啊,我们好不容易刚熟悉了“黑天鹅”,现在又来了“灰犀牛”。
它到底是什么?又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其实都是“灰犀牛”?
这头与“黑天鹅”并列的“灰犀牛”,到底是怎样一种风险呢?
先让报道君来给你普及一下:“黑天鹅”是指的小概率突发灾难,而“灰犀牛”指的是大概率的潜在危机。
这个概念是由米歇尔·渥克(MicheleWucker)于2013年1月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在这位学者看来,“灰犀牛”的危害比“黑天鹅”更大。
那些如“黑天鹅”般从天而降的金融危机,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早有预兆的“灰犀牛”,是许多因素叠加且系统性风险累积的结果,事件发生背后都有其内在的逻辑。
比如,2001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2008年的希腊债务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它们在爆发之前,就早有大量组织机构甚至美国联邦调查局,针对各类危险信号提出过警告。
然而人们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危机发生之后,人们还总将这些人为因素积累的结果怪罪于不可知晓的偶然,称其为“黑天鹅”。
“灰犀牛”离我们有多远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股票市场正式开张,我国金融业也在这近30年时间中飞速发展。
2016年,我国GDP的增量是5万多亿,而金融业的增量是30万亿。金融领域内的资金“空转”,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如何让老百姓不再拿钱去放高利贷,而是投资于实业,于国于民都十分重要,但也同样不只是金融一个部门的工作。
7月中旬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灰犀牛”一夜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
7月2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一局局长王志军还特别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来特别对“灰犀牛”进行了详细解释,并且指出:对存在的“灰犀牛”风险隐患,如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问题,要摸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和影响程度,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高杠杆是风险的源头
金融即资金的融通,其实金融本身并不产生价值,但为什么成为大家热捧的话题,原因就在于它有用少量资金撬动大量资金的神奇魔力,也就是所谓的杠杆。
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指出:“高杠杆是风险的源头,要把国有企业去杠杆作为重中之重,不能为了保增长,任凭杠杆率继续回升。”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也表示,当前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风险、外部冲击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政府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等正在积累,金融市场上也乱象丛生,套利投机泛滥,利益输送严重,大案要案不断滋生。而金融监管不协调、监管缺失、执法不严等问题不断暴露,不适应跨行业、跨市场金融产品创新发展。
目前,央行正在未雨绸缪地统一资管产品规制,这将大大提高理财市场的风险透明度。
以私募基金为例,从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私募的规模在两年间从2.79万亿迅速膨胀到8.75万亿,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结构化设计,把大量的公募产品嵌套进去,例如银行、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这样一来,高风险的私募产品通过嵌套在其中的“优先级”产品,化整为零,变相甚至直接推销给中低收入群体,使之成为公募或者半公募的产品。客户的风险城市能力、承受意愿与其投资产品的实际风险发生了偏离。
房价居高不下也因高杠杆
以前都说,中国人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钱,到老才买了一套房;而美国人在年轻时候按揭了一套房,还了一辈子房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消费观念上的差异。然而二三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人也觉得贷款买房太正常不过。
而那个破产的深圳中产阶级最大的风险就是来源于他的高杠杆,我们加在房子上的杠杆,可能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自身的风控能力,也在动摇着整个宏观经济链条。
然而,人们可能高估了政策对房价的控制力,也低估了货币信用收缩的影响。
天风证券宏观分析团队认为,目前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居民购房抵押率(Loan to Value Ratio,LTV)开始超越家庭房地产市值,这意味着又一只“灰犀牛”可能开始动起来了。
虽然,中国现在的房贷收入比相比美国爆发危机时的水平,还处于相对安全的区间,但也有投资机构表示,虽然中国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较低,但有增长加快的隐患。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从资产负债率来看,房地产行业78%的负债率客观上已经形成地产“绑架”金融的共生效应,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去产能导致的房价下行风险,有可能造成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扩大,消除房地产泡沫和控制银行不良资产之间形成了政策的两难。而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就要坚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快建立长效机制。
因为房子已经不仅仅是房子,它或许是一只可以影响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灰犀牛”。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