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纪实在线

挥毫激壮志 墨宝谱征程 ——访当代书画家刘世忠

发布时间:2017-08-09 10:26:19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文/杨华军)一个农民的儿子——刘世忠,从小怀揣对艺术的梦想,在书画的海洋里遨游着、徜徉着、奋斗着。进入书画的世界他那种孜孜不倦、执着追求、坚忍不拔、如饥似渴、大胆创新、忘我绘画的精神,令人羡慕,更令人敬佩。经过几十年的发奋努力,刘世忠先生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书画艺术家。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可以追寻到他在书画艺术道路上所留下精彩足迹,在这里呈现给读者。

国际书画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书画英才杂志社理事长、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高级文化研修班学员、世纪名人文化交流学会特邀顾问,甚至书画作品在全国书画比赛中夺得大奖,这些头衔和获奖证书对刘世忠来说都不足为奇,他注重的是书画艺术和个人的修养,更注重自己书画理论和创作水平的提高。对一位真正的书画家来说,他的书画作品,不仅要能够激励人、感染人、吸引人、震撼人;而且要能够给人们带来高雅的艺术享受,让书法爱好者爱不释手,甚至临摹涂鸦,那才是最有力的证明。刘世忠的很多作品被海内外人士收藏,真乃可歌可贺。

一方水土 哺育学子成长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河南省桐柏县是淮河之源,又是革命老区,盘古文化、淮源文化、佛道文化、苏区文化——四大文化与桐柏秀丽的自然风光相互融合,构成独具特色的桐柏文化。刘世忠,1963年就生于桐柏一个秀丽的小村庄。他是一个辛运儿,上有父母疼爱,下有哥哥姐姐呵护,从小就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对于聪明、活泼、可爱的小弟弟,从懂事起,哥哥姐姐就开始教他背诵诗词,逐步延伸到朗读歌赋。那时,他最感兴趣的,也是最喜欢朗读和背诵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本地浓厚的文化熏陶,加上后天的良好家庭教育,给刘世忠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幸福,也让他深深爱上了古诗词。

在刘家的兄弟姐妹中,勤劳、善良、智慧的父母格外看重刘世忠,因为他不仅聪明好学,各科成绩优异,更重要的是他迷念上了写字绘画,而且画得有模有样,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说起这件事,还是源于古诗词。刘世忠儿时就喜欢背诵唐诗宋词,随着岁月的流逝,知识的积累,年龄的增长,慢慢地那些诗词在刘世忠脑子里形成一幅幅美丽的大自然画面,这让他激动不已,也兴奋不已。每当一幅幅自然的、朴实的、美好的画面出现时,刘世忠口里振振有词,手中毛笔不停构图着色,线条由弯弯曲曲到点线成面,着色由漆黑一片到“浓淡总相宜”的和谐境地。其实这些美好的景象,都是他的自我感觉,也是一种向往,更是他所要追求的目标。

当时,在那样的环境下,写写画画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刘世忠只能接触毛主席诗词之类的书法和绘画。比如,《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满江红•和郭沫若》、《忆秦娥•娄山关》、《采桑子•重阳》、《西江月•井冈山》等书法作品以及《江山一代红》油画,都是他学习的字帖和临摹的标本。每当看到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作品时,让刘世忠对练习“毛笔字”产生了强烈的冲动和欲望,时常拿起毛笔,伏案涂鸦,日夜不止。

刘世忠自爱上书法以来,始终坚持勤奋练习,如痴如醉。欧颜柳赵都是他必学的内容,从字帖到碑帖,无论临摹哪种字帖,都能做到一丝不苟,力求章法严谨,追求结构秀美。

爱好是成功的钥匙。刘世忠爱好书法,痴迷书法,在众多字帖中,他对王羲之的字帖情有独钟。王羲之,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在中国书法史上,他的《兰亭序》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

刘世忠最初学习书法,他把字帖当作启蒙老师,只要手头闲着,就用手指在地面或者在半空中比划。练习久了,一本字帖已经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和练习的要求。于是,他就跑到县城书店购买不同的字帖继续临摹,通过对欧、柳的长期临习,给自己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基本功,书法水平大要提高,而且对书法理论也产生了浓厚兴趣。读高中时,他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一个书法函授培训班,学到了更为专业的书法知识。学校办黑板报、出专栏总是少不了刘世忠,渐渐地他成了同学们心中的“才子”, 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绘画作品中保留诗词的画面和意境,让每一幅作品栩栩如生,韵味无穷。

这一阶段,刘世忠从各种字体中吸取丰厚的艺术营养,增加了对书法理解的能力,16岁高中毕业时,他的书法已经走向成熟。

绿色军营 铸就书画英才

没有走不到顶的山,只有找不到路的人。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为实现这个信念他会为之搏击、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为之奉献。刘世忠,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能成为一名军人,1982年10月,刘世忠中学毕业以后如愿以偿,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某坦克团战士。

入伍后的刘世忠发现,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战友们,都是拥有“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各种优秀人才,这让他感觉到天地是如此广阔,艺术是如此的浓厚,需要学习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他暗下决心,并且发誓一定要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刻苦锻炼,认真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向父母、老师以及家乡父老乡亲们汇报。

那个年代的军营,办宣传板报是一大特色,也是宣传的重要阵地。刘世忠发挥书法上的特长,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了班上的“笔杆子”,只要出黑板报,就离不掉他。为了板报能在连队评比中取得好成绩,勤奋好学的刘世忠只要一有空闲,立马放下钢枪拿起毛笔练习书法,或者学习书法理论。对于创作,刘世忠没有固定的地点和时间,时而在宿舍创作,时而到野外创作,每天笔墨不停,有时甚至废寝忘食 。

机会总是会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1984年阅兵,刘世忠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当时人员选取可谓千里挑一,对每个战士来说都是崇高的荣誉。在阅兵村训练时,部队之间也进行板报宣传的评比。那不仅仅是一个部队的评比,那是代表军区在全军进行评比,这让上进心极强的刘世忠更加振奋,他平日的刻苦练习也终于有了结果,在板报评比中,他为军区在全军中赢得了荣誉。这些荣誉对刘世忠来说,成为推动他更加发奋的“催化剂”,让他对书法绘画更认真、更刻苦、更努力。

为了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他从书店买来各种字帖反复练字,从大篆到小篆、从隶书到行楷一直练下来,每天写30个字从不间断,不完成就不吃饭不睡觉。学业有专攻。后来,他专门研习《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这些书法字帖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刘世忠看到这些字帖,总是爱不释手。

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都能找到充裕的时间。刘世忠的时间没有白花,汗水没有白流,心血没有白耗。凭着精通的业务和过硬的政治素质,1984年刘世忠参加完阅兵就被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训,被保送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学习深造。他始终不满足现状,又通过自己不断的勤奋学习,先后获得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和中央党校法律本科、研究生毕业证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刘世忠当过宣传干事、俱乐部主任、宣传股长,业余时间也坚持写新闻报道,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新闻稿件几十篇。同时,他的书法作品多次荣获团、师举书法比赛大奖。

继承传统 终于修成正果

科普作家高士其曾经说过:“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刘世忠常说,一个人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做事要持之以恒,只要坚持就会有成效。他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方法:书法是在不断学习中进步的,不光是每天不断的练习,还要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精神营养、从名山大川中感受山河的巍峨气势,再把这些都融入到书法之中。所以,刘世忠包揽了古今中外许多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四大名著都是他经常阅读的书籍,从中汲取艺术的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

一个人,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就会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为之拼搏,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刘世忠在书画领域是个不知疲倦的人,是个渴望知识的人,是个力求完美的人,是个具有自己艺术个性的书画家。他总是利用一切时间,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一切,吮吸一切。日临寒池,夜读古帖,几十年的磨砺、几十年的摸索、几十年的潜心研习,刘世忠的书法技艺日渐见长,篆、隶、楷、行、草自成体系,中正奇险具能,受到书法界朋友的赞同和认可。他的书法作品很多,有的有气吞山河之势,有的又如水边兰花般清柔。他创作的“金猴献寿”系列作品更是独成一家,已经获得国家专利。

特别是在创作“寿”字上,他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屏声静气,一挥而就,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比如,书法的“寿”字上可见一只灵猴团身而坐,如同传说之中的“白猿献桃”,韵味无穷,乐亦无穷。刘世忠还可以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祝寿的要求,创作出男、女、老、幼等不同特点的“金猴献寿”系列作品。

刘世忠介绍说,他写的一笔寿字,包含“金猴献寿、长命百岁、马上封侯、蟠桃献寿和人生长寿” 五种寓意。“金猴献寿”作品书画结合,寓书于画,将“寿”字和“猴”的形象结合,将“寿”字文化和十二生肖中的“猴”文化融为一体,使得整个作品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字形字意得到更好表现,充分展现了书法家高超的艺术境界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手法。猴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猴与桃的结合,恰应了民间谚语“猴寿瑞寿”,表示吉祥如意。马上封侯也是传统的寓意纹样,“猴”与“侯”同音双关,因此猴的形象多表示“封侯”之意,猴子骑在马上,寓意功名指日可待。刘世忠的“金猴献寿”,给“猴”增加了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意义,开创中国“寿”文化的新篇章。

就因为刘世忠的书法作品独具一格,自成体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建国、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张万年对刘世忠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他的作品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吴桂贤、原外交部长李肇星、胡耀邦之子胡德平、飞天第一人杨利伟、著名歌手韩磊、著名作家梁晓声称赞并被收藏;刘永治、赵克铭、汤秀庭等多位将军收藏了他的作品。

刘世忠自己坦言,一位好的书法家,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只有人品你才能写出具有灵气的作品。俗话说得好:“字如其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要为传承中华文化做贡献,不能有小家之气,不能有铜臭味的作派。这种大度才真正具备了大家的风范。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愿刘世忠先生在书画艺术领域里,再创佳绩,再造辉煌。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