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从中央一号文件展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2-03-02 17:11:46 来源:人民中国

继成功实现全面脱贫后,在党中央的带领下,中国踏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今后,中国农民尤其是刚刚脱贫的农民如何走向富裕,中国的乡村与农业又如何提升现代化水平?日前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出多个重要信号。对此,中央党校三农问题专家徐祥临教授在接受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记者专访时,做出了以下深入解读。

2021年,当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两个百年”交汇的新起点上,瞄向了下一个宏伟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涉及的指标很多,其中给老百姓带来最直观感受的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8931元,接近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这个数字一方面反映出同10年前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差有了一定的缩小,那时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的3倍左右。可以说,10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快于城镇居民。但是,从绝对量上来看,城乡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要想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关键问题。

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城乡发展差距问题。提高农民收入问题虽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中央的思路是,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多角度、全方位地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从农业角度来看,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就像中央所讲的,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不能单纯从事第一产业,因为受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农产品价格的因素影响,农产品产量上去了并不意味着农民收入也会随之提高。此前就出现过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如何才能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要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但是这样做也会对国家的财政造成压力,因而,靠国家提高粮价提高农民收入的空间是比较小的。

因此,只能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一产延长到二产、三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产业链条上的利润,然后把这些利润回流到农民腰包里去,才是最有效的出路。

比如,农民卖小麦或面粉,收入是有限的,但把面粉加工成多样化的食品,则既可以丰富人民的生活需要,又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明显提高农民的收入。

再比如,现在农村地区兴办乡村旅游,吸引市民到农村去休闲采摘。将采摘这个农业生产环节变成为市民的一项消费活动,就是典型的一产跟三产的融合,属于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农村要做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重要的体制机制改革,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效应。在这个方面,各地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浙江工作指导瑞安改革形成的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模式构建农民合作社。在这样的合作社内部,不同服务部门相互支撑,各个环节产生的利润由参加合作社的农民按照交易量大小合理分享。在这方面,与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台湾的农会有相似之处。

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经棚镇,党委政府带领农民按照“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模式构建了为农服务功能齐全的农民合作社体系,小农户和农业企业得到了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平均每户增收节支超过3000元。过去,这个镇耕地撂荒三四万亩,“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社体系建立起来后,组织农机手成立农机服务队,受农户委托耕作撂荒土地,种子、化肥、农药的成本由农户负担,农作物收获之后,合作社负责将农产品卖掉,获得的收入扣除成本和农机手的服务费后,剩余部分交到农户手中。如果农民没钱进行前期投入,合作社还可以发挥合作金融的服务功能,把钱借贷给农户或直接替他们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等收获后再统一结算。像这种合作社模式不仅规范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农民的负担,而且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得更多的农民可以进城务工增加收入,实际效果非常好。

除了收入方面,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居住环境等各种公共服务和城镇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也存在较大差距。这些也是影响实现共同富裕的因素。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到,财政预算中要优先保障这三农方面的投入,将来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还要增加。由此可以看到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是个全方面的系统工程。

中央一号文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国家对乡村建设的规划部分。乡村建设,主要是指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到农村去看一看就能感受到,一方面农民的生产场所——土地的质量不高, 全国2/3的农田是中低产田,我们亟需把它改造成高产稳产田,让粮食生产在土地条件方面能有一个保障。此外,中国草场大概有60多亿亩,绝对面积比耕地要大得多,但是对它的投入也不够。因此,改造耕地、草场等建设任务是比较重的。把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的基础条件改造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在日本等发达国家,改造农田等基础设施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日本对此不仅靠财政投入,还引入金融的力量。比如对一处荒地的改造,日本政府会投入少部分资金,大部分让农民来投。但日本农合组织会在农民投资时发挥金融功能,它给农户贷款,将还款期限设置很长,甚至可以长达25年,从而不仅减轻了农民短期的经济压力,而且利用25年产生的通货膨胀率减轻了农民的实际还贷压力。这都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乡村建设的另一方面就是要把农民生活的场所规划、建设好。目前,我国乡村规划整体水平还偏低,特别是当许多农民进城务工后,乡村就显得比较凋敝。习近平总书记讲农村要有乡愁,这个乡愁主要体现在农村的人居环境要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特色。这个也是要着力完善的。

提到和谐,还涉及到治理问题。这就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乡村治理主要是处理人和人的关系。这方面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有些农村地区存在赌博、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歪风邪气,致使农村地区干群关系疏离、治安较差、邻里关系紧张等现象。因此,在接下来的乡村治理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对社会陋习要移风易俗。其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部分乡村地区经过治理,社会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农民也乐享其中。我们接下来要加大力度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到农民欢迎的成功治理经验推广做实,让农民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裕,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防范发生规模性返贫的风险。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发展目标,在人类减贫事业中完成了一项壮举。但我国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这一根本矛盾依然存在,今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还有可能拉大。贫富水平是相对的,即使农民收入的绝对量不减,但这个差距仍有可能造成新的贫困现象,不符合共同富裕要求。因此,中央致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正是防范返贫风险的根本手段。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全社会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关键步骤。

采访:沈晓宁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