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党的二十大也将召开。
在新的关键节点举行的全国两会,任务重大,意义非凡。《中国报道》新媒体平台特开设“两会圆桌”专栏,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业界专家,解读两会热点话题。”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回顾过去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具体数据来看,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总的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主要指标实现预期目标。”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在总结2021年经济形势时说。
2020年以来,疫情之下经济数据的同比增速出现剧烈波动,2020年、2021年的两年平均增速通常被用来刻画我国经济复苏的进程。2022年5.5%的预期目标设定,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除了GDP目标,其他一些主要预期目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并出炉: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会是前低后高的走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此前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来看,202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9.1万亿元,贸易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今年这种形势可能会出现放缓,这会进一步加剧经济下行压力,消费短期内很难有大幅度的反弹。“这就要求投资发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时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随着31个省区市地方两会召开完毕,各地已为今年基础设施投资划出重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1个省区市明确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其中13个省区市设定在8%至10%区间,多地将“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作为今年工作重点,同时将交通、水利、新基建等重大项目建设写进各地政府工作报告。
三重压力下的中高速增长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等。
“三重压力对于国内经济形势而言,是一个高度概括,也是一个非常准确的重要判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向《中国报道》分析称,疫情最严重时,大量国外订单集中转移到我国,使得对外贸易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2020年尤其是2021年实现了大幅增长。“随着全球开工率的逐步提升,订单转移效果必然会逐步淡化甚至消失,带来需求收缩现象。”
在徐洪才看来,除了疫情因素,当前随着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加上美联储为应对通胀已宣布加息,导致需求进一步收紧。此外,大宗商品持续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也在推升我国制造业和中下游中小微企业的生产成本。
需求收缩与供给冲击的叠加影响,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发展预期转弱。“目前,市场预期已经基本形成,今年的世界经济可能会收缩、下滑至低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徐洪才表示。
在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清杰看来,企业预期不好,即便融资成本下降,生产积极性也难以调动;消费者预期不好,意味着消费支出的下降。他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称,预期的形成和改变都需要时间,我国当前强调三重压力,是充分认识到今年经济增长的困难而提前做出一些应对方案。但他也表示,三重压力更多强调的是年度形势,如果说三重压力持续好几年,很多目标是难以实现的,经济态势还要看防疫政策的走向。
如何应对三重压力,受访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周清杰表示,一方面要对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提前预案、科学应对,另一方面要深刻研究国内市场,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国内消费市场的开拓力度。“目前,4亿多的中等收入人口和数千万的富裕人口构成了我国市场需求的主力军,也就是说,尽管我国庞大的人口与购买力产生了庞大的进口体量,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人口大国来说,绝大部分终端消费市场是在国内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解决供给冲击压力,一是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真正让创新成为发展的动力和第一生产力;二是要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把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房地产安全、金融安全、初级产品安全等放在重要位置上;三是通过数字赋能、绿色赋能和服务赋能,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针对预期转弱压力,核心问题在于要加强预期管理,应进行适当的改革。
在赵晋平看来,三重压力也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掣肘之处。接下来,要持续加大促进自主创新的步伐和力度,充分整合国内资源和要素,加大研发投入。“但要强调的是,自主创新不是封闭式的创新,而是要坚持开放式的创新。”
在3月5日的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说,尽管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较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不少,但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今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