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党的二十大也将召开。
在新的关键节点举行的全国两会,任务重大,意义非凡。《中国报道》新媒体平台特开设“两会圆桌”专栏,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业界专家,解读两会热点话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其中,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中,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等内容,引发广泛关注。
下好科技“先手棋”,稳步迈向科技强国,作为科技活动主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也愈加凸显。
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中76%由企业贡献
2021年发布的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中,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6%、14.0%和7.7%。
“当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中76%是由企业投入的。”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介绍道,在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的860余项中,其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值得关注的是,创新投入持续增大。202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希望更多的企业以更大力度投入到科技创新中来。国家将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方面政策上给予鼓励,同时也给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王志刚说。
近年来,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的安排部署下,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于2021年9月制定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助管理办法》,办法自2021年9月8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承德市围绕“3+3”绿色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全市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2021年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活动。
在各种政策“大礼包”之下,企业研发投入也更有底气。2021年,百度核心研发费用221亿元,占核心收入23%;AI技术平台百融云创2019年至2020年的研发投入总额分别为2.2亿元和2.0亿元,占营收之比分别为17.2%和17.7%。
“伴随着国家对科技企业的进一步支持和鼓励,科技企业将更加专注于技术创新与研发,在包括自动驾驶在内的各个领域不断激发出更大的创新能力。”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
科技创新体系仍有待完善
尽管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中76%是由企业投入的,但在结构方面,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还相对少一些,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还不够平衡。
基础研究是整个学科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2022年1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即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列为今年十项重点任务之一。
“这项规划是从基础研究本身的规律出发采取的一项措施。”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所长蔡荣根说,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需要给予科研人员长期稳定支持。此外,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来源一般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慈善机构,而我国的基础研究以政府投入为主。“国家财政是有限的,基础研究全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全国政协委员江浩然指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着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难匹配、产学研用融合不够、科研成果难转化、创新效益不显著、自主创新产品市场空间难拓展等问题。
“受限于考核和激励机制,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以追求发表论文和著作为主,市场导向不足,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江浩然分析道,原创性、前沿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更多是在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中不断研究发展,但高校、科研院所的项目负责人研发项目往往偏向科研理论,阶段性验收欠缺工程应用端的考虑,难以产业化,企业也缺乏激励机制和参与动力。
科技发展至今,前沿科技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往往非单一创新主体能够承担和完成,需全产业链融通创新。在江浩然看来,我国企业之间合作创新仍然存在“浅”与“散”的特征,在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上未形成有效的集群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改造成本大、缺乏权威替代产品名录、可能存在兼容适配风险以及业务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求高等原因,自主可控产品替代难度较大,市场端应用不足,尤其是金融科技产品,多场景落地应用更为困难。
给予科技创新更多政策空间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领军企业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鼓励企业加入到基础研究中来,这可以优化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结构。”蔡荣根强调,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不一定很快有经济回报,政府从税收方面给予鼓励,有利于激发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积极性。
“在科技重大顶层设计、重大决策方面,企业应该要参与进来。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要关注大企业如何发挥引领支撑作用,还要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机遇、提供生态、提供保障。”王志刚说。
王志刚强调,创新不问出身,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大家在创新方面都是一视同仁的,都有同样的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
在给予科技创新更多政策空间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郑春阳建议对于有前景的技术进行定向基金支持,建立融资渠道和平台专项支持中小微企业,促进成果快速转化和高质量发展。在执行层面监管和培育并重,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创新,尤其对中小企业、新创国产品牌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多给予一些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依旧任重道远。江浩然在提案中建议,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环节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创新提供高质量源头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领科研攻关成果走向市场与应用;支持领军企业发挥整合式创新价值,组建创新产业联合体;强化部署,推动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创新落地。
“坚持开放发展高科技。”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建议道,科技创新需要多种思想的碰撞、交流、思辨,我们需要全面参与到全球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以及国际的组织中,在“高水平”的国际环境中去与高手过招,坚持与国际主流产业标准和体系接轨。此外,技术进步要和实际应用目标挂钩,科研突破和技术成果产业化转化要结合起来。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