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本届政协进入届满之年。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界别的王众一委员在接受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采访时,回首四年多来参政议政的过程,向记者畅谈起他参与政协活动的收获与履职的心得。
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王众一委员
亚太传播中心:您作为来自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界别的委员,可否从自身参政议政的经历谈一谈您对人民政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理解?
王众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我对政协的深度关注始于十年前。那时,我作为上会记者,连续几年在全国两会期间从事政协会议的现场报道,在旁听界别讨论的过程中采访过多名政协委员。当时,我认识到政治协商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不同,协商民主在政策制定出台之前经过广泛、深入且反复的讨论酝酿,充分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帮助最终决策体现最大公约数。
王众一委员在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发言
2018年,我成为政协委员之后,从旁听者转为参与者,在对外友好界别全程参与参政议政讨论,使我对协商民主这一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重点提案落办情况说明会,相关部委的负责干部会向委员们说明提案的落办情况。这种贯穿始终的机制化制度安排体现出中国特色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为此,我于2019年提出了出版对外全面、完整、准确介绍人民政协制度的小册子的提案,引发不少委员附议,并得到较好落办。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王众一委员(左二)和部分对外友好界别委员合影留念。
亚太传播中心:您所在的对外友好界别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界别,您又是政协外委会委员,四年多来您都参与了哪些重点调研活动和对外交往活动?
王众一:对外友好界别,顾名思义其功能就是开展对外交往,推动人民友好。本届政协起步四年来,服务两个大局,关注“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这个界别的重要议题。在外委会的组织带领下,围绕着共建“一带一路”这一课题,我曾参与过几个沿线相关国家的调研活动。
2019年12月,受政协外委会委托,王众一委员(右一)陪同埃及参议院外委会访华团在北京、上海调研。
调研过程中,如何推动“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切实解决与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等问题引起我的深入思考和持久关注,从中我提交了多项相关建议和提案。在国内,我参与了围绕中欧班列建设的相关调研,提出了优化中欧班列布局,提高班列效率的相关建议。政协外委会和许多国家的参议院外委会保持着交往,我也受外委会指派,参与了一些和对象国参议员代表团的交流活动。这些经历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而且提升了我的战略格局和思考高度。这些反过来也促进了我在国际传播的本职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9年11月,王众一委员随政协外委会调研团在国家图书馆调研。
亚太传播中心:通过在政协的讨论和调研,您对许多重大问题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回首梳理一下,这四年您都主持或参与了哪些有特点的提案呢?
王众一:我多年一直从事国际传播,对推动人民友好的议题格外关注。在对外友好界别参与政协参政议政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不论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是对我涉猎较多的东亚国家开展国际传播,在向普通民众说明中国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特别是非通用语种人才后继乏人是一个突出问题,这不利于开展有效的接地气的国际传播。
2019年4月14日,王众一委员(前排右二)出席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日青少年交流促进年开幕式。
因此,我曾经提过“在双构建背景下进一步完善非通用语种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储备”的提案;针对近年来日本等国对华好感度持续走低,对华友好民意基础削弱的情况,结合我所在单位开展的青少年交流实践,我和高洪等委员提出“关于加强中日青少年交流合作”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促成2019年中日青年交流年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我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发挥外委会委员特长,积极参与界别提案。在“关于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治理”和“关于进一步优化高铁服务质量”的界别提案酝酿过程中,我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以及在人民中国杂志社东京支局的全力协助下,积极借鉴别国的有效经验,为丰富提案内容贡献了力量。现在,高铁上出现的静音车厢,就是这个提案得到落办的具体成果。对此,我感到十分欣慰。
高铁接受提案建议,积极改进服务,推出了静音车厢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关乎社会民生的联署提案或建议,比如丰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内容的相关提案,关于落实10年反拐行动计划的相关建议,我都发表了重要意见。今年从国际传播的角度出发,我还参与了由孔泉委员作为第一提案人的“关于加强非通用外语对外传播能力的提案”的相关调研工作,并联署了提案。
带着从工作实践中产生的思考积极参政议政,又将参政议政的成果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这种知行合一的表现也许是本届许多像我一样来自一线的政协委员共有的履职特点和感受。
亚太传播中心:除了调研学习、参政议政之外,本届政协还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创新点?
王众一:世纪疫情暴发之后,为了加强同广大委员的联系,同时也为了推进“书香政协”的建设,全国政协开设了委员线上读书活动。这一机制充分调动了委员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原来松散的个人学习变成有组织的学习。
大家在读书群里博览群书,内容涉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智库观点等。委员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分享读书体会和思考,凝聚共识,为建言资政贡献智慧。我非常荣幸在第一轮读书活动中就被外委会指定为首任群主,认真为大家服务,活跃线上气氛,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并在后续读书活动中积极出任导读。我还因此被全国政协评为读书积极分子。
在委员线上读书活动中,王众一委员认真准备,为大家导读。
可以说,参与政协活动的四年来,我不仅在调研和提案工作中增长了见识,在学习与思考方面也有很大收获。这些收获为我在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这个更大的国际传播平台上做好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后劲。
亚太传播中心:前面您提到了政协委员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问题。在您从事的国际传播中,来自政协的资源得到了哪些有效的应用呢?
王众一:国际传播与民心相通密切相关。国际传播做得好,民心相通就会得到落实,民意基础也会得到夯实。好的国际传播一定需要优质的人文资源。
我们有一个重要的中日交流平台——“北京-东京论坛”,每年在这个论坛上都活跃着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作为论坛秘书处的副秘书长,我在内容建设方面积极推动资深政协委员参与论坛活动。像中华日本学会会长高洪委员就在论坛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外委会副主任刘洪才更是论坛执委会的重要成员。高福委员、陈冯富珍委员以及外委会主任楼继伟,都在论坛上做过精彩发言,对论坛讨论的走向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
在王众一委员的推动下,2020年11月,陈冯富珍委员在第十六届“北京-东京论坛”上就抗疫合作发表重要演讲。
除此之外,这些年来我将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二十四节气,与日本俳句文化相结合,开设了俳句汉俳咏赞节气的专栏,引发了中日读者的长期关注。我将这一美美与共的文化互鉴成果进一步开发,在近年每次全国政协闭幕会时,以及抗击疫情、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都邀请政协委员参与汉俳寄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有针对性的讲好政协故事、讲好政协委员故事的尝试,这项活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境内外汉俳爱好者积极参与汉俳接龙,甚至远在新西兰、荷兰、美国、加拿大的汉俳爱好者都被吸引进来,进一步扩大了栏目的影响。
由王众一委员牵头开设的汉俳专栏成为《人民中国》多年来备受中日读者喜爱的品牌栏目。图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在该栏目中发表抗疫题材的汉俳。
这些年,我还坚持在会议期间运用新媒体手段采访一些委员,把他们的声音通过媒体放大,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积极影响。
回首四年来的履职经历,可谓是“虚而至,实而往”,非常感谢十三届全国政协这个平台,让我得到莫大的收获。此次两会结束后,我还有最后一年的履职使命。我将不忘初心,知行合一,在亚太传播中心这个更大的国际传播平台上,促进人民友好,推动文明互鉴,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采访:沈晓宁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