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孔泉接受了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的专访,就高水平外开放、优化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和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RCEP的优势在于多元
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的一年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围绕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孔泉指出,近1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从国内而言,无论是各地的自贸区建设,还是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中国的开放程度从政策上、机制上、体制上和具体措施方面,都得到了不断深化。孔泉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就是一个突出的成功案例,像印尼的雅万铁路在疫情下一天都没有停工,一直造福于印尼的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年初实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也将助力中国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孔泉指出,在当今世界格局下RCEP是一个旗舰级的项目。他介绍说,RCEP目前15个成员国的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进出口总量约占三成,超过了欧盟等世界上一些主要经济体的自贸量。孔泉认为,RCEP的实施,不仅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对所有RCEP成员国来讲,也是参与中国市场的机遇,会为它们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好处。
孔泉认为,RCEP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成员多元的状态下,正在构建目标一致的强大历史进程。他解释说,RCEP的成员中既有日本和韩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包括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既有像中国、日本这样庞大的经济体,同时也包括一些很小的经济体。但所有成员都抱有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都对自由贸易怀着强烈的信心和期待。在孔泉看来,RCEP的这种多元结合是一种完美的结合、互补的结合、共赢的结合,充满潜力和生机的结合,必将为RCEP焕发活力,不断取得成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外传播要深耕民心相通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孔泉提出,民心相通是基础。实现民心相通,需要从掌握对方语言入手,进一步优化中国对外传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孔泉表示,当前有两个反差应予重视:其一,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情逐步增加,而国内除了英语以外的外语学习及使用人数并没有明显增长,甚至现有人员仍在流失。其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世界各国不同阶层的民众对了解中国全方位信息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中国以各国母语提供的信息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
语言是文化的结构要素之一,甚至是支撑性要素。孔泉介绍,法国、德国、俄国、西班牙等许多国家,日益重视外来语泛滥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通过法案反对某些语言的霸权主义。孔泉指出,中国作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更不能仅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应该更多地使用各国人民的母语同他们进行心灵上融洽深入的交流。他说:“我们接待外国友人时,如果对方能够讲流利的汉语,我们会感到由衷欣喜。同样,如果我们到国外,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我们都能用他们的语言去交流,也会赢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
因此,孔泉呼吁,中国应从国家层面,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及使用做出整体的战略规划,认真落实,久久为功。他介绍,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曾亲自审定过一个非通用语种的工具书出版计划。然而直到今天,同中国建交的180多个国家中,至少还有七八十个国家的语言同汉语之间没有任何工具书,另外1/3的工具书至少有20年不曾修订,这都不利于我们同相关国家的深层次交流。
孔泉建议,应进一步加强规划和统筹中国的外语教育。他介绍说,现在中国的院校大概教授100种外语,而欧美一些大国能教授的主要外语达到200种到300种。孔泉提议多出版一些非通用语种的多元的多层次的出版物,使这些国家的民众能够用母语全面、真实、生动地了解中国的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孔泉表示,中国现在既要积极利用英语这把通用钥匙,更要重视配制联系不同国家民众的专用钥匙,只有这样才能深耕民心相通,深耕民众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了解与信任,达成共同致力互利合作和发展,共同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物流失国应共同推动新条约
采访中,孔泉还着重介绍对外友好界全体委员在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后,集体提出的关于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提案。孔泉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国内许多古迹残缺不全,然而在国外的许多博物馆中,却有着琳琅满目的中国珍贵的历史文物。他举例说,河南洛阳宾阳三洞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佛像,现在只剩佛身,佛首保存在日本;北京圆明园空留一片断壁残垣,而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中的圆明园珍贵文物放满了两个大房间。据估算,目前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大概有1000万件到1500万件,其中一、二级文物达到了150万件到200万件。
孔泉还介绍了世界上其他主要文物流出国追索文物的情况,以及近年来西方试图长期霸占他国文物的图谋。出于上不负祖先,下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感,孔泉呼吁,“对列强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劫掠的珍贵文物,中国应该形成公正可行的追索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落实措施。”
孔泉介绍了提案中的两项具体建议:第一,在国际合作层面,有关部门要同遭受同样命运的主要文物流失国深入协商,形成共同的立场、共同的诉求、共同的纲领,推动签订新的国际条约,对归还历史上大量流失的珍贵文物做出明确的呼吁。第二,在国内层面,加强公众对追索流失文物的意识和情怀,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互动的网站,每年到世界各地旅游的民众在当地看到散落的中国文物,可拍照定位上传,逐步形成中国瑰宝全球分布图,也构成一个国家文物部门目前所不拥有的流失文物数据库。
采访:王众一
编辑:王焱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