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老奶奶的电话卡与引自《孟子》的感谢——记日本“3·11”大地震十一周年

发布时间:2022-03-11 16:13:32 来源:人民中国

中国驻新潟总领馆于2010年建馆,领区包括新潟县、山形县、福岛县和宫城县。建馆次年日本“3•11”大地震(以下简称“大地震”)发生,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对日本东北地区的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等地造成毁灭性破坏,并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

在“3•11”大地震发生11年后,中国驻新潟总领事孙大刚和领事白涛,接受《人民中国》东京支局记者采访,讲述在那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下,中日民众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和驻新潟总领馆代代传承,两国人民在共患难中结下的友谊纽带,以及润物细无声推进民间交流的工作经历。

难忘老奶奶送来的电话卡

“虽然震灾已经过去11年,但当时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 驻新潟总领馆的白涛领事,2011年时在驻福冈总领馆工作。3月16日,即在大地震发生后的第5天,他被临时紧急借调到驻新潟总领馆,协助当地的撤侨工作。

在前去支援的路上,白涛就渐渐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到达新潟市后,就看到街上人们行色匆匆,每个人的神情明显带着焦虑与不安。整个氛围很压抑。”白涛回忆道。

王华前总领事慰问避难所灾民

来到避难安置点后,迎接白涛的是已经不眠不休工作了5天的驻新潟总领馆同事。他们一个个都已达到疲惫的顶点,却依然强打着精神,守护着安置点内从福岛县、宫城县等重灾区避难而来,劫后余生的中国侨胞。

侨胞中有20多名女研修生,大地震发生时,她们正在宫城县一家位于海边的水产加工厂工作。地震引发了高达30多米的巨型海啸。海水即将涌入工厂时,她们立刻往高处跑,才躲过了海啸的袭击。因为身体虚弱和精神高度紧张,她们抵达安置点时,甚至有人发生了虚脱现象。

“我们赶紧叫了救护车,把她送去新潟急救中心进行积极治疗。”白涛一直记得那群女孩子来到避难所,见到总领馆工作人员时瞬间流下的泪水,“安置点的所有侨胞,看到我们就仿佛看到了亲人一样。我也从中更加感到了外交官的职责。直到3月21日撤侨工作基本完成,我们每天忙碌地登记受灾人员信息,耐心回应咨询,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驻新潟总领馆得到当地自治体和民众的无私帮助,在不到两周时间内,安全撤离大批受灾中国公民

领事们和避难的侨胞们并不是孤军奋战。领馆的撤侨工作得到了来自当地政府与民众的无私帮助。尤其是很多普通日本民众,尽管自己也面临着很多困难,还专程拿着水果、点心、饭团、电话卡,来到安置点慰问中国侨胞。

“他们现在在外漂泊,家里肯定特别担心。麻烦你把电话卡分给安置点的人们,让大家赶紧给家里报平安吧。”11年过去了,当时送来电话卡的老奶奶对白涛说的话,让他至今难以忘怀。

白涛感慨道:“他们尽一己之力,帮助对方的心意,推己及人的同情心,让我深切感到了患难见真情。”

震灾发生后次月驻新潟总领馆向时任福岛县知事佐藤雄平赠慰问金

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民间也第一时间伸出援手。震后次日,中国政府立即派出15名专家组成的国际救援队赴日驰援。这支小队也成为了最先赶赴日本、最后离开日本的救援队。同时中方向日方紧急提供了约合3.8亿日元的无偿援助、2万吨燃油、用于核事故处理的大型泵车等物资支援。

引自《孟子》的感谢

如果说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是一场遭遇战,那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可谓是一场持久战。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据驻新潟总领馆的不完全统计,领区各界与国内互相援助医疗物资的时间跨度从2020年1月底持续至当年7月初,物资总数超过145万件。

疫情初期福岛医科大学第一时间捐助武汉中南医院医疗物资

2月,国内疫情暴发初期,福岛县立医科大学雪中送炭,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寄去了2万只医用外科口罩和150套医用防护服,帮助武汉抗击疫情。两校自1992年起开展互派留学生等交流合作,就像一对老朋友一样,每逢对方遇到困难,都会及时伸出援手。

不仅是老友倾力相助,当时缔结友城关系还不到一年的重庆市巴南区和新潟县三条市这对新朋友,也倾盖如故,同样默契携手共同抗疫。三条市获悉巴南区医疗物资紧缺后,紧急筹措了10万只口罩和3000副医用手套等物资寄往中国。时隔两个多月,当日本疫情开始日趋严峻时,巴南区急人所急,主动询问三条市医疗物资情况。三条市列出详细的急需医疗物资清单后,巴南区立即将清单上的物资一一备齐,第一时间捐往日本。

驻新潟总领馆向新潟县三条市转交重庆市巴南区捐助的医疗物资

巴南区寄来的援助物资上写着寄语“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鼓励三条市抗疫。时任三条市市长的国定勇人,在签收当日的市长日记中感慨地写道:“有了这笔物资,三条市的发热门诊又可以支撑半年了。”同时他还引用了《孟子》中的一句话“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向巴南区表示感谢。

两地间的诗文相和,让驻新潟总领事孙大刚印象极为深刻。他感慨道:“这种守望相助既是基于民间的友好情谊,更是源于两国间相通的古典文化传统。”

巩固改善中日两国的民意基础

自然灾害和新冠疫情下的守望相助,客观地促进了民意改善。“灾害发生时,总会涌现出各种感人的故事。民众的对华好感度也会随之较大幅度提升。”身处交流一线,孙大刚对于日本的国民感情变化冷暖度有着切身的体会。

在疫情期间,众多友城积极互助

近两年受到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机构的舆论调查显示国民感情出现下滑。对于这一现象,孙大刚认为,这些数据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民间友好情况。例如,每当中国国内遭遇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领区各界友好人士均通过驻新潟总领馆向灾区捐款并对受灾民众表示慰问。最近一次是慰问2021年河南省遭受特大暴雨灾害的捐款。

孙大刚表示:“由此可见,虽然在一些右翼保守势力的恶意炒作和有意挑拨下,日本民众的对华感情难免受到影响,但推动中日关系向好的民意基础始终存在,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去巩固扩大。”

2021年驻新潟总领馆向福岛县、宫城县主办的“3•11”大地震纪念追悼式献花,重温灾害当时民众守望相助的友好初心

为巩固改善民意基础,在青年中传承守望相助的友好初心。驻新潟总领馆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邀请福岛县、宫城县的高中生访问同为地震灾区的四川省汶川县等地,与当地同龄人深入交流。

“共同经历过自然灾害的青少年能更加明白对方的苦乐,日本高中生回国后,写下了很多感人的留言,当地报纸也做了大版面的报道。”孙大刚介绍。

福岛县的高三学生宗方日向在留言中写道:“我和汶川的高中生一起折纸鹤,一起拉手跳舞,这是我一生难忘的回忆。”宫城县的高三学生斋藤光联想到家乡受灾的景象写道:“看到当地倒塌的校舍,碎裂的玻璃,我感到孤寂悲伤,内心刺痛。”还有学生在留言中感叹通过参观汶川地震纪念馆认识到了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渺小和彼此互助的重要性。

真正推动关系发展的是每个普通人

驻新潟总领馆所在领区内,栖息着“中日友好象征”——朱鹮,走出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编纂《大汉和词典》的汉学家诸桥辙次、创作《北国之春》的音乐家远藤实等诸多为中日友好交流做出贡献的知名人士。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数学家苏步青也曾在这里生活求学,现在共有1000余名中国留学生在他们的母校——如今的东北大学上学。

结合领区的特点,孙大刚介绍道:“我们的交流工作,不仅要将守望相助中形成的中日友好火种代代传递下去,还要挖掘领区与中国之间的深厚渊源,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活动,促进领区民众和中国民众的相互认知与理解尊重。”

为纪念回顾鲁迅为中日人文交流作出的突出贡献,驻新潟总领馆主办研讨会,宫城县知事村井嘉浩发来视频致辞,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鲁迅长孙周令飞、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王众一、日本东北大学副校长山口昌弘、仙台鲁迅研究会理事长车田敦出席并作演讲

去年配合鲁迅诞辰140周年,驻新潟总领馆与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线上交流会,回顾了鲁迅和恩师藤野严九郎的师生情谊(点击阅读相关报道)。会上鲁迅长孙周令飞,讲述自己和家人曾多次造访藤野严九郎工作过的仙台市和故乡芦原市,留下了美好回忆。

周家四代人与日本友人数十年的交往故事,给孙大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慨道:“政治家在两国关系中发挥的是引领作用,但真正推动关系发展的是每个普通人。”

“今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迎来50周年,但中日关系发展不是从邦交正常化的9月29日那天开始的,而是从每个普通人的交流开始的。正如领区和中国之间深厚的友好传统所示,两国关系发展到今天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驻新潟总领事孙大刚向记者介绍总领馆在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润物细无声地促进民间交流

面向中日关系的下一个50年,孙大刚建言道:“今年重温两国共同抗击自然灾害、新冠疫情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正面经验。这些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两国民众都切身体会到了,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课题面前,人类唯有团结合作才能战胜危机。未来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关切不是变少了,而是更多了。在下一个50年,两国应该发挥守望相助的精神,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图片提供:中国驻新潟总领馆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