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2日,青岛港董家口港-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实现通油作业,来自阿曼的28.5万吨轻质原油涌入管道,运向潍坊。这标志着青岛港在推进“内陆油港”建设,服务山东石化产业升级,实现“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打造国际原油贸易、分拨中心的道路上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此举不仅有助于推动青岛港港口产能的释放,也为山东石化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有效保障。据测算,一期项目投运经济效益巨大,可降低原油物流成本10-15元/吨,每年可为山东地炼企业节约成本近30亿元。
随着国家“双权(进口权、使用权)”放开,2015年以来国际油价低位运行,山东地炼企业进口原油需求剧增。2016年,山东地炼企业进口原油同比增长15%,已占青岛港原油进口总量的65%,山东地炼企业使用原油50%以上从青岛港上岸。
山东地炼进口原油90%依靠公路运输,每天有超过3万辆油罐车在山东省内穿梭,不仅给企业带来了较高的物流成本,而且产生了运输安全、废气污染等问题。因此,以更加安全、环保、经济的管道方式输送大批进口原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和炼化企业共同的迫切需求。
事实上,青岛港是国内沿海最大的油品运输、中转、储存基地,接卸原油量保持全国第一,在位于胶南的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经过多年发展已建成世界一流的30万吨原油码头和近300万方的油罐群,港区年作业能力达到了2500万吨。同时,依托黄岛和董家口两大港区联动发展,青岛港原油吞吐量2016年实现20%以上的增长,占山东口岸地炼进口油市场份额的一半。
在国家放开原油进口权、使用权,山东炼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油品管道输送的指示要求,满足山东石化企业对原油运输方式根本变革的迫切需要,青岛港董家口港-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道一期工程自2016年8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起始于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海业摩科瑞油品罐区,终于潍坊市滨海新区滨海末站,全长236公里,同沟双管敷设,设计输量3000万吨,总投资约30亿元,并在潍坊滨海新区央子库建设了100万立方油罐区,在董家口配套建设近300万立方油罐区。
青岛港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工程正式通油作业是青岛港加快液体散货板块发展、服务山东炼化企业的全新起点,其安全、环保、经济效益明显。它的原油运输可以实现恒温、全封闭、长途管道输运,极大减少了倾覆、超载等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该项工程的落地也可以实现日均可减少7000辆次油罐车的运营目标,大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0多吨,同时,从经济效益来看,可降低原油物流成本10-15元/吨,每年可以为山东地炼企业节约成本近30亿元。”
下一步,青岛港将全面统筹黄岛、董家口、潍坊三大油港区的综合资源,实施商务一体化、生产组织一体化、计量交付一体化、客户服务一体化的“一体化”运营管控模式,持续提升联动管理、延伸管理、协同管理的整体效能,为各大贸易商、货主提供更加安全、优质、高效、经济的“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
责任编辑:常梦恬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