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约》第3集:《和的故事》
本集我们邀请了拥有一口正宗伦敦腔的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学院教授方德万,为我们讲述“和”的故事。
各位小主可不要被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教授外表欺骗了,内心里他可是个“中国控”,普通话比小编都标准。
方德万拥有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他在荷兰长大,后在美国接受教育,选择研究当时美国学界最为冷门的中国共产党史。他现在是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是1850到1950年中国的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
他的办公室里随处摆放着和中国相关的物件:西藏的转经筒、打坐的蒲团、小泥人儿、旧军帽,水杯上也印着胡适的话:“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方德万自称“孔门弟子”。他是汉学家孔飞力的学生,孔飞力又是知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学生,对很多人来说,这些汉学泰斗的名字如雷贯耳。
第一次见到方德万的时候,小编刚准备用标准的“中式英语”说出“How are you”“I am fine too”的时候,方德万以普通话一级甲等的水平说了句:“你好。”
方德万不仅中文“贼6”,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也十分深入,拥有自己独到的研究理论。
方德万多年前曾在南京的档案馆里偶然接触到海关的资料,于是开始“打捞”有关中国近代海关的材料、信息,完成著作《潮来潮去——海关与中国现代性的全球起源》。在书中,他以清末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爱尔兰人罗伯特·赫德为线索,展开叙述。
对海关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清朝时的中国海关实际由外国人把持,是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是民族屈辱的象征。也有观点认为,海关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
方德万研究的一个独特性,是把海关放到“中国现代性起源”这一位置来审视。他认为,对海关的重新审视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重新审视,“近代中国和西方的关系是多元的,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多层面的”。
方德万说,他对海关最钟爱的地方正是它的“国际性”。海关带来新技术、新思维。海关在中国的建立推动了新税制体系的产生,海关使中国与全球贸易相连,给中国经济注入一定活力。另外,经由海关,关于中国的资料、数据广泛译介到西方,令外部世界更真实地了解中国。
方德万始终认为:“现代性不是西方向中国出口的产品,而是当中国在经济、社会、学术上与西方相连时自发产生的,所以现代性不仅是西方的,也是中国的。”
当谈到上世纪战争年代对中国的影响时,方德万这样表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我们所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现在中国长期处于和平年代,所以更加值得提醒我们,那些年代是多么地战乱纷争。我写的大量文章都是为了提醒人们这一点,并试图了解战乱的起源,以及战乱对如今人们的影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
方德万认为,近代以来,战争在不断重塑中国的现代性。比如,他如此表述对甲午战争的看法——
很多学者把中国战败归结为清军胆小如鼠,军纪松懈,腐败横行,慈禧还挪用海军军费。我认为这些都没那么重要。最主要的是海军训练跟不上,武器装备上的差距,以及对外交的依赖。
军事因素是重要原因,而背后则是洋务运动本身的问题:过于碎片化,过于地方化,中央政府没有统一的战略,未能在现代工业、尤其是轻工业上进行投资,在财政金融上也面临困难。
洋务运动的初衷是为了使中国经济和军事上更加强大,甲午战败给洋务运动带来了冲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但是洋务运动的许多成分,即使在整个20世纪也一直在中国延续,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铁路建设等。从孙中山到邓小平,都是延续了洋务运动的道路。所以洋务运动实际上一直影响着中国政府的政策和行为,一直到现在。
当问到对中国文明认识的时候,方德万认为中国文明是由多元的传统文化所组成,并不能说其是特定的“一种东西”。
我认为中国拥有多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非常多元化,非常有趣,同时中国还有其它的传统文化。有佛教文化,有基督教文化,有道教文化,以及北方、南方、西北、东北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都非常不同。所以我认为当我们去思考或试图思考这些文化可能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需要牢记文化的多样性。
没想到方德万教授也是“江湖人士”,是个武侠迷。
现代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文化也在随着人类发展产生转变。
对于文明现代化,方德万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很难定义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但是有一种断裂感,我们与过去不同,这是与过去分离的感觉,同时也应认识到过去很多文化传统都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会有一种隔阂感,这是现代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 of Civilizations),认为未来人类最大的问题是文明之间的冲突、隔阂。
方德万认为“文明冲突”理论相较于“环境污染”等人类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相比,简直是无聊。与其担心文明间的隔阂,不如将重心放在互相沟通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上。
因此,与世界各地人们以不同方式所面对的核心问题相比,强调文明冲突毫无意义。所有这些核心问题都具有普遍性,我们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并且进行广泛讨论来予以解决。
与其担心一些莫须有的问题,不如将重心放在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正视彼此间的不同,互相学习、互利共赢才是当下最可贵的真理。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合作共赢故事更动人。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