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情直播、网络骂战、带货虚假宣传、主播偷税漏税……近年来,伴随我国网络直播行业快速崛起,网络直播平台管理责任不到位、商业营销行为不规范、偷逃缴纳税款等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中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引发社会极大关注。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外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压实网络直播平台管理主体责任、规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税收管理等方面加强网络直播营利行为规范性引导。
事实上,自2016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广电总局、文化部、扫黄打非办等多部委相继颁发了数十条政策法规,促进直播电商规范发展,助推构建直播电商产业生态。“之前的政策法规主要侧重于直播营销行为规范,而《意见》则更侧重于税收征缴方面加以规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乱象与MCN机构关联很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7.03亿,较2020年12月增长8652万,占网民整体的68.2%。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4.6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7579万,占网民整体的 44.9%,是各直播类型中用户规模最大的一种直播业态。
网络直播造富神话之下,一系列涉税违法案件接连曝光。偷逃税款缘何出现了“前仆后继”的景观?
“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主要涉及主播、平台、MCN(网红中介机构)三个主体,也包括商家、供应链等其他主体。自2016年以来,监管层不断创新监管,逐步从规范平台到规范主播。近一两年又发现,MCN机构是网络直播乱象里的一个重要角色。”欧阳日辉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据我们初步统计,几家头部的网站平台,拥有1000万以上粉丝的账号,大约有40%都是由MCN机构签约的。”3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会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张拥军说,从目前的情况看,网络乱象固然和网站平台的管理有关,其实跟MCN机构也有很大的关联度,他们甚至是一些乱象的始作俑者。
在公布的10个重点行动中,有2个重点都是针对短视频/直播行业。依据发布会和现场回答记者提问的内容来看,“清朗”专项行动中提及的MCN,包含了有短视频MCN机构、直播公会和电商机构,以及一些从事短视频和直播内容业务的传媒公司。
偷逃税款手段多
薇娅偷税漏税超过13.411亿元,雪梨偷税漏税6555万元,驴嫂平荣在近两年时间内累计偷税漏税高达3376.77万元……每一个网络主播偷税漏税的金额之大都令人咋舌。主播们为什么能“轻易”偷逃税款?
新华网对网络直播行业偷逃税的主要手段进行梳理中指出,一些网络主播通过利用我国税法对于不同性质收入所适用的税率差别,将工薪、劳务报酬等综合所得收入转为经营所得或股权投资所得的方式降低税负,从而达到偷税避税的目的。
另一种方式则是滥用核定征收和地方税收优惠降低税负。我国税法规定核定征收的初衷是为了简化手续,降低征管成本,一般来说,税务核定的税率会比企业正常查账征收的税率低很多,而且核定征收后不需要成本票以及进项票,直接以业务开票额为利润进行核定征收就可以了,但在实践中却被一些网络主播通过成立工作室、个人独资企业,利用核定征收方式来大幅度降低税负。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签订“阴阳合同”、虚假合同隐藏真实收入。所谓“阴阳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就同一事项订立两份以上的内容不相同的合同,一份对内,一份对外。其中对外的一份并不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也不会被实际地履行,它通常会被用于给有关行政机关进行备案或审查,当事人签订该合同的目的就是为了规避监管、降低税收等等,一般称之为“阳合同”;而对内的一份则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也是双方履行的合同,一般称为“阴合同”。
此外,网络主播还可能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偷逃税。例如,通过采用实物福利或报销的方法避税、将部分收入由低收入员工代为领取避税、虚构发票用于抵税、定向分红用于避税等方式。
离不开各部门的协同发力
近年来,网络直播在促进灵活就业、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加强网络直播营利行为规范性引导,鼓励支持网络直播依法合规,促进网络直播行业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
“网络直播行业具有交易主体多元灵活性、交易信息碎片化、交易空间虚拟性等显著性特征,平台经济模式与传统贸易模式存在形式上的明显差别。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基本上是以线下经济为基础而制定的,既有的税收规则并不完全适用于线上经济活动。”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贾绍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网络直播营利行为并非纳税的“灰色地带”。贾绍华认为,税务机关与行业平台应共同努力,探索和完善平台经济领域税收治理的相关措施。
欧阳日辉建议,行业健康发展首先要建立标准和规范,包括对MCN机构的监管也是如此;其次是提高网络主播的法律意识以及各方面的素养,可以发挥行业协会等企业组织的作用,加强对主播的培训,让他们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主力军。
“平台也要优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一方面要加强、优化、完善平台的规则,如加大对MCN机构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强化技术,通过技术来识别和预警违背政策的做法。”欧阳日辉说。
采访中,不少从业者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在有关部门强化监管、完善制度保障的同时,企业也应加强自我约束,健全网络直播业务各项管理制度、责任制度、内容安全制度和人资物配备,积极参与行风建设和行业自律。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