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中国人追逐“航天梦”的脚步

发布时间:2022-04-18 10:26:15 来源:人民中国

中国人追逐“航天梦”的脚步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左至右)安全顺利出舱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浩瀚宇宙充满着美好想象,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承载着中国人探索日月星辰的梦想。1390年,明代的万户坐在自制的火箭飞车上,将自己升上了半空。不幸的是,由于火箭爆炸,万户献出了生命。为了纪念万户勇于探索实践火箭飞天的精神,后人称他为“世界航天第一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万户做出了中国人追求“航天梦”的第一次尝试,但中国航天事业真正意义上的起步则始于1956年10月8日,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一具有历史性的日子,标志着中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航天征程。

奔向太空的“长征”

运载火箭是人类步入太空的主要载具,中国研制运载火箭始于1965年。当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轨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长征一号”火箭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时代的到来。

中国人追逐“航天梦”的脚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长征”家族已从“长征一号”发展到“长征十一号”,在400多次的发射中成功完成了输送卫星、载人航天、组建空间站等任务,成为中国驶向宇宙的“直通车”,在国际航天领域饱受赞誉。

细数“长征”家族的成员,它们可谓各负盛名。“长征一号”开创了中国运载火箭从无到有的先河。“长征二号”是目前中国唯一用于载人航天的火箭型号。“长征三号”以100%的发射成功率被授予“金牌火箭”的称号。“长征四号”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五号”体型最大、运载能力最强,人称“胖五”,而且因为它使用无毒无污染的冷藏液氧液氢燃料,又被称为“冰箭”。“长征六号”填补了中国火箭可回收重复使用的技术空白。“长征七号”正在成为中国运载火箭的主力军,逐步承担起80%左右的发射任务。2022年2月27日,中国创下用一枚火箭将22颗卫星送入不同轨道的最高纪录,实现这一壮举的就是“长征八号”。“长征九号”是匹“千里马”,它的任务是走向深空。“长征十一号”虽是“小个子”,但它的发射准备期由“月”缩短到“小时”,并可以在地面或海面发射,大大提升中国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

伴随“长征”家族的壮大和多样化,中国探索太空的长征之路也将越走越远。

“北斗”组网为全球导航

随着2020年6月23日中国“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进入轨道,耗时20多年构建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宣告建成。

“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用户都可以得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道。

中国人追逐“航天梦”的脚步

“北斗”系统组网按照“三步走”战略,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为中国用户提供服务;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系统,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的“北斗三号”系统,则标志它进入服务全球的时代。“北斗”系统创新采用在三种轨道组合55颗卫星,以最少卫星数量实现区域服务。尤其在亚太地区,用户能同时享用到中、高轨道导航卫星服务,在多层立交城市、峡谷、树木遮蔽的环境下仍可获得连续导航。

杨长风表示,“北斗三号”取得的成功尤为不易,在两年半的时间里,依靠400多家参研参建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的齐心协力,才使得该项任务圆满完成。

到2035年,中国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更加广泛、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透露,在深空、深海、室内、地下构建统一的定位导航授时系统是目前重点攻关的方向。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完成,“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杨长风表示,北斗系统是按照服务全球的标准来建设的,可为国际社会提供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免费服务能力。

“嫦娥探月”让神话变成现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美丽的仙女“嫦娥”住在月亮上的广寒宫内,怀抱玉兔俯视着人间。1978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送给中国一份神秘的礼物——从月球采回的岩石样品。这块只有指尖大小,重量仅有一克的月岩,在中国航天科研人员的心头激起难以平复的涟漪。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3年后的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经历12天的长途飞行之后开始绕月飞行。2008年11月12日,中国发布了由“嫦娥一号”拍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包含月球南北两极的高清全月图。

中国人追逐“航天梦”的脚步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被送往月球。它采用更加先进的照相器材,对月球表面进行分辨度达到1.3米的观测任务。当全世界为中国连续成功发射两颗探月卫星而惊叹时,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在紧张地进行“嫦娥三号”最后的调试。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一份录音档案,“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的时候,地面指挥中心曾对宇航员说,“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一个叫嫦娥的中国美女已经在那里住了4000年……你们可以找找她的伙伴——一只中国大兔子。”宇航员回答:“好的,我们会密切关注这位兔女郎。”

2013年12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玉兔”送到了月球。如今,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确认通过,将“玉兔”月球车跑过一圈的地方命名为“广寒宫”。

此后,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实现了全球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为人类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

2020年11月24日,中国“探月工程”迎来收官之战。“嫦娥五号”踏上了赴月采样并返回地球的行程。12月17日,随着“嫦娥五号”携带月壤回到地球,这次难度最大的任务宣告成功。从当初获赠1克月岩到自主采集1700多克月壤,中国航天人奋斗了42年。

“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圆满完成了从奔月、绕月、落月到返回的整个“探月工程”。它的意义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贺电中所说,“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

“祝融”叩开火星的大门

2000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曾作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探索自然、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坚韧与执着。2020年7月23日,中国以此诗命名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踏上了探寻火星真容的漫长旅程。

中国人追逐“航天梦”的脚步

经过近7个月的航程与3个月的环绕火星飞行,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降落火星表面。虽然中国已有月表着陆经验,但“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格外艰难。一方面火星环境比月球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加遥远,通信单程延时会达到20分钟左右。地球上的科学家们对整个着陆过程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全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了这项风险最高的操作。

成功着陆后,“天问一号”释放出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命名的“祝融”号火星车,开始探测火星的任务。到迄今为止将近一年的火星漫步中,“祝融”号行进了超过1500米,发回大量有关火星地表环境与地质特征的图片和数据,为人类了解火星提供了宝贵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航天史上,“天问一号”与“祝融”不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而且一次性成功实现了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标志着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营造人类太空的新家园——“天宫”

2021年4月29日,“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宣告中国开启了组建空间站的时代。“核心舱是空间站负责控制的最重要的舱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道,“我们在空间站构型布局上进行了精心设计,以保证空间站具备更强大的科学和应用能力。”

中国人追逐“航天梦”的脚步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目前研制的最大航天器,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中国人追逐“航天梦”的脚步

2021年12月9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天宫空间站为广大中国青少年讲授了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他们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的学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我们也能在太空中看到地球了”“太空里的实验真是太有趣了”“长大以后,我也要去探索太空”……“天宫课堂”激发出孩子们对宇宙的向往。

中国人追逐“航天梦”的脚步

据了解,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完成6次发射任务,实施“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同“天和”核心舱的在轨对接,实现全面建成天宫空间站。相较美俄,中国的空间站起步较晚,但有后发技术优势。周建平表示,中国大型空间站建造能力处于国际前列。一方面是技术新,例如“天宫”空间站能源系统光电转化效率超过30%,供电能力更强。另一方面是建造保障强,“天和”核心舱保障技术完全靠自力更生研发而成,让空间站的经济性更加突出。4月16日,在天宫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三号”3位航天员顺利重返地球家园,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完成。

中国人追逐“航天梦”的脚步

中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与取得的成就,是中国航天人不懈追求、辛苦付出的结晶。2016年3月8日,中国政府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在首个“航天日”,习近平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撰文:沈晓宁)

(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