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变化 CMF报告:需在政策层面做出策略选择

发布时间:2022-04-22 11:31:25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从目前的基本数据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开局阶段延续了之前稳步恢复的态势,但是3月份以来有一些超预期变化的出现,使得宏观经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行压力。”4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春海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时表示。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

报告显示,就业方面,1-3月就业完成全年目标的25.9%,一个季度完成了全年目标的1/4,基本上达到了目标,但未来的压力还比较大。供给侧看,二产恢复较为稳定,增速为5.8%,基本上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三产增速仍在下滑,延续了疫情以来下滑的趋势。需求侧看,总需求结构更趋合理,但是3月份社零增速回落,消费市场反弹势头被逆转。投资方面,固定投资恢复相对稳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基建投资发力,民间投资减弱。对外贸易方面,一季度对外贸易增长保持了相对较高较快的速度,但今年以来进口增速过快下滑的迹象值得担忧和关注。消费价格总体平稳,生产侧和需求侧价格分化。从整体经济景气指数来看,景气指数下行。进入到3月份以来,制造业整体跌入景气收缩区间,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分化明显,大型企业依然保持相对景气扩张的状况,但中型企业跌入了景气收缩,小企业持续处于景气收缩的状态。从服务业看,服务业的景气指数也是从去年9月份以来首次下跌到紧缩区间。

“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特别是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的影响,以及国内投资和消费不振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地表现出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很准确地识别了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三重压力,同时也做了一些非常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政策安排。”于春海分析道,从2022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来看,三重压力确实在生产侧、需求侧等方面呈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3月又出现了很多超预期的意外变化,如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地缘关系的演变,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进一步的变动,以及国内疫情的扩散,这些超预期的变化使得3月份整个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还面临比较大的压力,这需要在政策层面做出一些相对明确和有针对性的策略选择。”于春海说。

报告指出,畅通物流运输和人员有序流动是维持国内经济循环的重中之重;有效投资是实现GDP增速预期目标的关键。基建特别是大型基建项目所要求的人员接触相对较少,有实现“闭环管理”的条件,在疫情防控压力加大的时间窗口,基建投资的意义尤为重要;从订单、资金、税费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等多个方面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细致的支持,保住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重点,也是保就业、保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基础;面对全球性通胀和高成本压力,对冲和缓解特定行业和企业的成本上涨压力;在疫情防控压力相对比较大的一段时间内,针对家庭的应急性的救助政策可能也需要实时出台,同时要有一些非常规的救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毛振华认为,未来我国仍面临潜在的通胀压力、债务风险压力、国际压力和疫情压力。在“三驾马车”乏力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房地产政策进行认真梳理,中长期看要告别房地产依赖,但当前的问题是过去长期政策的累计风险正在集中爆发,房地产应该进入到漫长的去库存周期,要防止风险扩散,所以,房地产政策需要转向,短期内由限制变成支持鼓励;做好疫情防控预案和压力测试;在国际应对方面要有认真的准备。

“从 2020年开始我们出台了很多行业相关政策,其中一个共识就是要控制资本的野蛮生长,但是经过两年的努力,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很大的调整,政府到了需要明确资本可进入领域的时间点,简单的办法是给一个负面清单,这是当务之急。”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漫江补充道。

在程漫江看来,俄乌冲突下,除了我国内需不足所造成的经济下降问题之外,最主要的问题是高油价带来的全球通胀可能不是短期所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启动市场化改革。当前的经济目标下,未来的政策需要进一步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